乳糜尿鉴别诊断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唐宁远古诗词中的立春文化 [复制链接]

1#

古诗词中的“立春文化”

唐宁远

立春,是中国农历“二十四节气”之首,又名立春节、正月节等。立,即“开始”,立春乃万物起始、一切更生之义。自秦代始,迎“春”仪式已有三千多年历史,历代文人墨客留下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让我们品味诗词魅力,约会美好春光。

“东风带雨逐西风,大地阳和暖气生。”古代将立春的十五天分为三候:“一候东风解冻,二候蜇虫始振,三候鱼陟负冰”,意指东风送暖,万物复苏。

“凯风自南,吹彼棘心。”“苕之华,其叶青青。”“呦呦鹿鸣,食野之苹。”这是《诗经》里叙述春暖花开、惠风和畅的动人景象。“律回岁晚冰霜少,春到人间草木知。”南宋张栻律写出春天的温暖与希望。

“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唐代作为中国古典诗歌发展的全盛时期,涌现出了大量的“立春”诗。张九龄《立春日晨起对积雪》、宋之问《奉和立春日侍宴内出剪彩花应制》等,描述立春后的生机与灵动。除了诗人抒写,皇帝也闲不住,唐中宗李显写道:“彩蝶黄莺未歌舞,梅香柳色已矜夸。迎春正启流霞席,暂嘱曦轮勿遽斜。”流露迎春的欣喜之情。

中华民族迎春习俗可谓丰富多彩、博大精深。东汉崔寔《四月民令》中提到,“正月之旦,是谓正日。躬率妻孥,絜祀祖祢。”周代立春时天子亲率三公九卿诸侯大夫去东郊迎春,祈求丰收。周代后各个朝代由县府执行的打春牛仪式,至今民间仍流传“咬春、吃春饼、春盘、咬萝卜”等习俗。

“金钗影摇春燕斜,木杪生春叶。水塘春始波,火候春初热。土牛儿载将春到也。”这是元代贯云石生动描绘迎春仪式。中国是一个具有几千年历史的农业大国,“立春立农”一直关乎国计民生。《京都风俗志》记载:宫前“东设芒神,西设春牛。”礼毕散场之后,“众役打焚,故谓之‘打春’。”“鞭春”“打春”之礼,意在鼓励农耕,体现了人们对五谷丰登的美好期盼。

咬春是指立春日吃春盘、吃春饼、嚼萝卜之俗,最典型的饮食文化符号当属“春盘”。据史载,晋代已有春盘,到唐宋时吃春盘春饼之风盛行。如杜甫记叙“春日春盘细生菜,忽忆两京梅发时。”;宋人陈元靓称“立春前一日,大内出春饼,并以酒赐近臣。”清朝周密描述“后苑办造春盘供进,及分赐贵邸宰臣巨珰,翠柳红丝,金鸡玉燕,备极精巧,每盘值万钱。”可见古时的春盘极为讲究、精致,皇帝也以春酒春饼赐予百官近臣,令受赐者感激不尽。

咬春之俗还有嚼吃萝卜。《燕京岁时记》中云“是日,富家多食春饼,妇女等多买萝卜而食之,曰‘咬春’。谓可以却春困也。”萝卜,古代时称芦菔,苏轼有诗云:“芦菔根尚含晓露,秋来霜雪满东园,芦菔生儿芥有孙。”古时药典认定常食萝卜不但可解春困,尚有养生祛病之功。因萝卜味辣,亦有“咬得菜根,百事可做”之深远寓意。

古时立春还有踏春、春游的习俗。“春游”一词,最早见于《史记》:“皇帝春游,览省远方”。晋陆机发出“冶容不足咏,春游良可叹!”的感慨;唐代无尽藏悟出“尽日寻春不见春,芒鞋踏破岭头云。归来笑拈梅花嗅,春在枝头已十分。”的意境。汉唐以后,春季踏青赏景逐渐盛行,至今已成老百姓春季外出旅行、踏春赏景的习俗。

立春又叫做“报春”。古人立春时戴“春幡”、贴“春贴”习俗都有诗词记载。南朝徐陵描述“立春历日自当新,正月春幡底须故”的旧俗。贴“春贴”习俗宋朝最盛,官方帖子词要贴在皇宫各处,内容大都是歌颂升平、吉祥祝福之类,欧阳修、苏轼等人都写过。宋朝皇帝都爱舞文弄墨,宋太祖倡导以文治国,崇文抑武。宋徽宗甚至不爱江山爱文艺,尤其擅长诗词书画,“瘦金体”书法影响深远、举世无双。虽然处江湖之远的文人大多敷衍“春贴”这类题材,如杨万里说“一生幸免春端帖”,方岳说“野屋难为春帖子,自研冰雪写离骚”,但这种颂祝形式依然逐渐流布民间。现在很多地方的农村中仍保留这古老习俗,即由一个人手敲着小锣鼓,唱着迎春的赞词,挨家逐户送上一张春牛图,人们称其为“春帖子”,提醒人们抓紧农时,莫误春光。

这些描写古代立春习俗的诗作,犹如一幅幅古代社会生活的风俗画,成为我们回望古代立春民俗的生动典籍。此外,很多立春诗还饱含深情,富有哲理,发人深思。

卢同写到“从今克己应犹及,颜与梅花俱自新。”表明立春之日也是反省自新之时。杨巨源诗云“若待上林花似锦,出门俱是看花人。”说明要善于推陈出新、知人善任。于谦“年去年来白发新,匆匆马上又逢春。一寸丹心图报国,两行清泪为思亲。”报国思亲之情呼之欲出。陆凯写的“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唯美的意境无穷。唐末混战,天下大乱。吴融写到“春候侵残腊,江芜绿已齐。风高莺转涩,雨密雁飞低”。忧国忧民的情怀溢于言表。

“一年之计在于春”。春是温暖,鸟语花香;春是生长,耕耘播种。春光易逝,年华易老,珍惜当下,不负韶华。

————————End—————————

作者简介:唐宁远,男,广西作家协会会员,现供职于桂林市政府某部门。学生时代开始发表文学作品,早年从事新闻工作。文学作品与理论文章在全国、省级征文赛中荣获一些奖项。作品散见于《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散文》《随笔》等报刊。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