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糜尿鉴别诊断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宿老师语 [复制链接]

1#

一、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春雪

唐·韩愈

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

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1.这首诗写了______时节的景,表现了______之情。

答案:春天;诗人在焦急的期待中终于见到“春色”萌芽的新奇、惊讶、欣喜。

分析:解答这类题一定要细读深悟诗词,力求全面准确地解读诗句内涵领会主旨大意和情感倾向。注意那些能暗示情感态度或使用修辞手法的诗眼、句子。做第一空时首先看首联“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这里的新年即阴历正月初一,这天前后是立春,所以标志着春天的到来;另外题目中“春雪”,以及“白雪却嫌春色晚”等处“春”字也都能看出季节来。第二空情感概括,参考首句的“都”,第二句中的“惊”字,以及第三句中的“嫌”,进行揣摩、推敲、领会即可整合出对春天的情感态度为:期待、盼望,惊喜,欣慰,热爱等等。

2.诗中所用“都”“却”“故”等词颇传神,请选其中一个词结合全诗作简要赏析。

示例(1)“都”,全部,句意是新年来了,春天到了,各处还全都没有芬芳的鲜花。结构上为下文看到草芽的“惊”喜做铺垫,突出了诗人对春天的热爱之情。

示例(2)“却”,转折连词,句中把白雪拟人,生动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对于春天的焦急等待;结构上照应上文,把春雪刻画得美好而有灵性,富有浓烈的浪漫主义色彩,可谓神来之笔。

示例(3)“故”,特意、故意,句意是写这穿树飞花的春雪似乎也给人春的气息,为诗歌增添了浓烈的浪漫主义色彩,渲染了热闹的喜悦气氛,运用拟人手法,把无生命的白雪写活了,可谓妙趣横生诗意盎然。

这里的赏析,具体而言属于炼字题,即对关键词语的理解把握能力。做这类题首先解释词语,然后回归原文翻译诗句,其次明确并解析语言修辞等手法,最后点明对表达情感的作用或效果。

(1)“都”,全部,句意是新年来了,春天到了,各处还全都没有芬芳的鲜花,就使得在漫漫寒冬中久盼春色的人们分外焦急。结构上为下文看到草芽的“惊”喜做铺垫,鲜明地对照间突出了诗人对富有勃勃生机的春天的热爱和珍惜之情。

(2)“却”,转折连词,句中把白雪拟人,赋予了人的情感、心态,生动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对于春天的焦急等待以及无比热爱之情;结构上照应上文,初春时节,雪花飞舞,本来是造成“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的原因,可是,诗人偏说白雪是因为嫌春色来得太迟,竟然纷纷扬扬,穿树飞花,自己装点出了一派春色,把春雪刻画得美好而有灵性,它富有浓烈的浪漫主义色彩,可谓神来之笔。

(3)“故”,特意、故意,句意是写这穿树飞花的春雪似乎也给人春的气息,为诗歌增添了浓烈的浪漫主义色彩,渲染了热闹的喜悦气氛,运用拟人手法,把无生命的白雪写活了,可谓妙趣横生诗意盎然。表面上是说有雪而无花,实际感情却是:人倒还能等待来迟的春色,从二月的草芽中看到春天的身影,但真正的春色(百花盛开)未来,固然不免令人感到有些遗憾,但这穿树飞花的春雪不也照样给人以春的气息吗!诗人对春雪飞花主要不是惆怅、遗憾,而是充满了欣喜。一个盼望着春天的诗人,如果自然界还没有春色,他就可以幻化出一片春色来。

提示1.注释:

新年:指农历正月初一。

芳华:泛指芬芳的花朵。

初:刚刚。

惊:新奇,惊讶。

嫌:嫌怨;怨恨。

故:故意。

提示2.译文:

到了新年都还看不到芬芳的鲜花,二月初时才惊喜地发现有小草冒出了新芽。

白雪也嫌春色来得太晚了,所以故意化作花儿在庭院树间穿飞。

提示3.古诗词鉴赏方法:抓诗眼、抓意象、明意境

(1)诗眼:诗歌是语言的艺术,古人写诗特别讲究“炼字”。一句诗或一首诗中最传神的一个字、一个词,一般是动词、形容词。如“悠然见南山”中的“见”字,“红杏枝头春意闹”中的“闹”字等等,使诗歌生动形象,境界全出。

(2)意象:诗作中作者所写之景、所示之物,这客观的“象”与作者借景抒情的“情”、咏物所言的“志”的完美结合。

古诗词中的意象往往是约定俗成,有规律可循的,例如:“梅花”是高洁品格的象征;“月亮”代表思乡之情;“鸿雁”是传书的信使等等。有时诗人还会创造一群意象,如马致远的《秋思》就创造了11个意象,用“断肠人”这一中心意象来表达思归怀远的秋思。

(3)意境:意境是文艺作品中和谐、广阔的自然和生活图景,渗透着作者含蓄、丰富的情思而形成的能诱发读者想象和思索的艺术境界。优秀的古诗词都创造了具有广阔艺术空间的意境。诗歌意境(情景)关系往往比较多的是寓情于景、触景生情、情景交融。意境特点有:慷慨悲壮、雄浑苍劲、恬淡自然、雄浑壮观、悲壮苍凉、孤独冷寂等等。可见,抓住这几个关键处,我们就可以穿越语言屏障,迅速触摸到诗人的心灵世界,走进诗的艺术境界,解诗答题。

二、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各题。

西江月题溧阳三塔寺

张孝祥①

问讯湖边春色,重来又是三年。东风吹我过湖船,杨柳丝丝拂面。

世路如今已惯,此心到处悠然。寒光亭下水连天,飞起沙鸥一片。

①张孝祥,南宋词人。积极主张收复中原,却屡遭排挤。词中的“湖”即江苏溧阳的三塔湖,湖边有寒光亭。

1.词中“东风吹我过湖船,杨柳丝丝拂面”两句营造了_____________的氛围。

答案:返归自然的恬适怡然(惬意)

解答诗歌中景物描写题型,要结合所给出的景物作深入分析,要感知意象,进一步把握意境,能描述出所给诗句的画面,再结合诗人的思想感情,作出正确判断。本题中“东风”、“湖船”、“杨柳”构成了生意盎然、明朗飘逸的意境,结合诗歌内容,可知诗人上船离岸,乘舟过湖,满目春色,东风轻轻吹拂,送词人渡过湖面;杨柳微微摆动,丝丝擦着词人的面颊。风助船行,柳丝拂面,从而创造出一个和谐、愉悦的艺术氛围。

2.对“世路如今已惯,此心到处悠然”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世路如今已惯”是因为词人三年前已经来过此处。

B.“此心到处悠然”表现了词人放弃志向并投身自然。

C.一个“惯”字表现出词人对南宋统治者强烈不满。

D.二句可见词人不能实现志向转而向自然寻求解脱。

解答理解、分析重点词句内容情感题目,首先要结合所给出的注释阅读诗歌,正确理解重点句子的大意,把握住词人的情感基调和情感变化明显的地方,再和选项进行比对。

A项中“世路”理解错误,“世路”并不是实指诗人来过此处的路,而是指诗人经历过的,一条政治腐败、荆棘丛生的路。

B项中“放弃志向”不正确。“此心到处悠然”不仅仅是说自己的心境无论在哪儿总是平静悠闲,这不仅表明他已历尽世俗道路的倾轧磨难,对权奸的打击、社会的黑暗业已司空见惯,更暗寓着他已看透世事、唾弃尘俗的莫名悲哀和无比忧愤。词人由爱国志士而成江湖处士,无奈去到和谐美好的大自然中寻求解脱,内心悲愤难言,却说“到处悠然”,可谓语近旨远,沉郁至极,与那“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的辛弃疾先后同调,从而铸成凝聚全词主旨的警句,可见,并非放弃志向。

C项中“对统治者强烈不满”不正确。“惯”字更多的表现了诗人历尽世俗道路的倾轧磨难,对权奸的打击、社会的黑暗已经司空见惯,体现了诗人看透世事、唾弃尘俗的莫名悲哀和无比忧愤,并不是仅仅针对南宋统治者。

D项正确。

3.请自选一个角度,对“寒光亭下水连天,飞起沙鸥一片”两句加以赏析。

①析内容(译句):寒光亭下的湖水一碧万顷,犹如辽阔无际的蓝天;在这明丽如画的水天之间,一群沙鸥展翅飞起,自由翱翔。

②明手法:词人运用动静结合(点面结合)的手法,使画面生动、意境悠远。

③点效果(情感):作者唾弃世路,与鸥鸟同盟,表露出投身自然的悠然心境。以景结情,语淡意远。

解答鉴赏诗句的题型时,一般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去把握答题思路:一是用诗意的语言描述诗句的内容和意境;二是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三是分析诗句中所表达的诗人情感。这就要求学生全面的掌握诗歌的表达技巧和准确解读诗人蕴含在诗歌中的情感。本题要求自选一个角度,赏析诗歌的末二句。这两句可供挑选的角度有借景抒情、以景结情、动静结合、点面结合,可以自行挑选一个角度,再描绘寒光亭下的湖水一碧万顷,沙鸥展翅飞起,自由翱翔的画面,从而分析出诗人此时的悠然心境。

鉴赏提示:

注释西江月:词牌名,原唐教坊曲。又名《白苹香》、《步虚词》、《晚香时候》、《玉炉三涧雪》、《江月令》。双调,五十字,上下片各两平韵,结句各叶一仄韵。题溧阳三塔寺:溧阳,今江苏省溧阳县。三塔寺,溧阳境内寺名。这首词原无题,南宋周密《绝妙好词》本增补为“丹阳湖”,而厉鹗笺注则作“题溧阳三塔寺”。宋王象之《舆地纪胜》谓丹阳湖在当涂县东南六十九里。当时为建康和宣城之间内河交通的必经航道。黄异《花庵词选》题作“洞庭”,显系疏误。按岳珂《玉楮集》有诗题《三塔寒光亭张于湖书词寺柱吴毅夫命名后轩》,所云“张于湖书词”,当指此篇。问讯:问候。湖:指三塔湖。重来又是三年:相隔三年重游旧地。过湖船:驶过湖面的船。杨柳丝丝:形容杨柳新枝柔嫩如丝。拂面:轻轻地掠过面孔。世路:世俗生活的道路。寒光亭:亭名。在江苏省溧阳县西三塔寺内。沙鸥:沙洲上的鸥鸟

赏析:

起首二句,直接描述自己时隔三年旧地重游的怀恋心境。“问讯”,表达出词人主动前来探望的殷切心情。“湖边”,点明远道而来,刚至湖岸,为下文乘船游湖作铺垫。“春色”,形容万紫千红的美好春景,乃下文“东风”、“杨柳”之引笔。“重来”,说明是再次来此,表明“问讯”实是有意重访。“又是三年”,不仅突出相别的确切时间,而且暗示其间经历了人生的多少波折变幻;一个“又”字,内涵复杂,既包含了对时光流逝的叹惜,对历经坎坷的感慨,也包含了对湖边春色的怀恋,对再次来此的欣喜。词人酷爱自然之情,潇洒出尘之姿,就在这质朴明快、语近情深的起句中脱颖而出,奠定了全词飘逸清朗的基调。

如果说起首两句是从词人有意重访的角度而言,三四两句则从客观风物欢迎自己的角度下笔,描画出上船离岸乘风过湖的情景。“东风”、“杨柳”,都紧承“春色”发展而来。东风似乎有意,轻轻吹拂,送我渡过湖波;杨柳似乎含情,微微摆动,丝丝擦着我面。词人不说船乘风势,人触柳丝,而说风助船行,柳拂人面,正是注情于物的拟人写法,从而创造出一个物我合一、通体和谐的艺术境界。词人那种超脱尘网、得其所哉的无限快意,就这样得到了淋漓酣畅的表现。

上片以作者自己与风物的互相映衬,表达了重访三塔湖离岸登船之际的快意感受;下片则以世路与湖亭的强烈对比,抒发了置身寒光亭时的悠然心情。

“世路”二句,暗承上片“过湖”,由描述转入议论,看似语意突兀,实是一脉相通。“世路”,是一条政治腐败、荆棘丛生的路,与眼前这东风怡人、杨柳含情的自然之路岂能相提并论。然而,词人说是“如今已惯”,这不仅表明他已历尽世俗道路的倾轧磨难,对权奸的打击、社会的黑暗业已司空见惯,更暗寓着他已看透世事、唾弃尘俗的莫名悲哀和无比忧愤。因此,“此心到处悠然”,也就不仅在说自己的心境无论到哪儿总是悠闲安适,更包含着自己这颗备受折磨、无力回天的心只能随遇而安、自寻解脱了。词人由爱国志士而成江湖处士,无奈去到和谐美好的大自然中寻求解脱,内心悲愤难言,却说“到处悠然”,可谓语近旨远,沉郁至极,与那“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的辛弃疾先后同调,从而铸成凝聚全词主旨的警句。

结尾两句,紧承“悠然”二字宕开一笔,着力描写来到湖中寒光亭时所见的自然美景。词人撇开“世路”,来到寒光亭上,只见寒光亭下的湖水一碧万顷,犹如辽阔无际的蓝天;在这明丽如画的水天之间,一群沙鸥展翅飞起,自由翱翔。这一静一动、点面交映的画面,充满了蓬勃的生气,陶醉着词人的心胸。特别是沙鸥飞起的镜头,不仅使整个画面灵动起来,更寄寓着“鸥鸟忘机”(典出《列子·黄帝》)与鸥同盟的深意。如果说上片以问讯春色和风物含情写出了物我一体的美妙境界,那么,下片就以唾弃世路和同盟鸥鸟表露出投身自然的悠然心境。而这末尾两句,纯粹写景,以景结情,语淡意远,余味不尽,词人对于世路尘俗的鄙弃憎恶,对于返归自然的恬适愉快,尽在言外,从而成为全词意境旷远、余音绕梁的结笔。

宿老师高三教学指导之古诗词鉴赏:秋怀七里濑

届高三复习之古诗文阅读:出语皆成章,文词典丽,有西汉之风

文言文阅读+古诗词鉴赏:苏轼列传和归园田居

届高三语文专项复习之古诗文阅读

暑期小练(十六)水仙子.夜雨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