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糜尿鉴别诊断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第一战晋阳之战全 [复制链接]

1#

不同于司马太史公颇有浪漫主义的《史记》,这位年少时砸缸勇救小伙伴的司马光老先生所写的《资治通鉴》,更加的务实。《资治通鉴》的首战给了晋阳之战。对于晋阳之战,换个说法,可能就不那么陌生了,那就是“三家分晋”。

在说晋阳之战之前,请允许小可对古历史做一个简单的梳理。天下大势,总是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昔日黄帝与蚩尤涿鹿大战,一战而天下定。而后三皇五帝,尧舜禹汤,你方唱罢,我方登场。中原大地,上演着一幕幕的剑影刀光。

在民间有一个很有趣的传说,当年周文王渭水河边请姜子牙姜老太公出山,为其拉车步行八百步,太公遂保周王朝八百年天下。虽然这只是故事传说,但西周始于公元前年,东周亡于公元前年,四舍五入,整个周王朝却也当真持续了八百年。不过啊,这个量算是足了,但是这个质,可得打一个问号了。周王朝谈得上影响力与控制力的,也就西周那短短三百年与东周刚开头那会了。东周的时候,整个周王朝式微,名义上虽是天下共主,却早就不被人当一回事了。网络上有句俏皮话,叫“出道即巅峰”。我们的周王朝,可以说是一直在走下坡路的。

司马光老爷子把这种局面归咎于周王朝君臣失礼。在《资治通鉴》开篇,老爷子就是这么说的。

臣光曰:“臣闻天子之职莫大于礼,礼莫大于分,分莫大于名。何谓礼?纪纲是也;何谓分?君臣是也;何谓名?公、侯、卿、大夫是也。夫以四海之广,兆民之众,受制于一人,虽有绝伦之力,高世之智,莫敢不奔走而服役者,岂非以礼为之纲纪哉!是故天子统三公,三公率诸侯,诸侯制卿大夫,卿大夫治士庶人。贵以临贱,贱以承贵。上之使下,犹心腹之运手足,根本之制支叶;下之事上,犹手足之卫心腹,支叶之庇本根。然后能上下相保而国家治安。故曰:天子之职莫大于礼也。”

按照司马光老爷子的说法,春秋五霸之争,战国七雄之乱,周王室是难辞其咎的。这么说是有一定的道理的。周幽王诸位或许有点陌生,但烽火戏诸侯这个故事应该是耳熟能详的。昏庸淫荡的周幽王,为了美人褒姒的嫣然一笑,想不出法子就来个玩火大阅兵,最后把犬戎给玩来了,把西周给玩完了。

但是,伟大领袖毛泽东同志说过,读史要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读,否则就读不好,弄不清历史发展的头绪。那么从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角度来看,周王朝的式微乃至最后的灭亡,跟人祸还真没什么大关系。虽然说人作死,就会死。但就算周幽王不作,周王朝向下的大曲线是不会有丝毫改变的。周王朝的灭亡,并非周王室做错了什么,而在于一个根本性的问题,就是制度的问题。周王朝采用的制度,从一开始就决定了她式微的悲惨命运。再引用网络一句俏皮话:她不行,是因为她太老了。

那么是什么样的制度问题,导致了这种悲惨命运呢,其实这个制度对于我们大家来说并不陌生,那就是分封制。也叫封建制度。

《封神榜》这部神怪小说我想大家都不陌生吧,周武王在夺得天下以后,分封天下。他把天下分成了一千多份,什么功臣啊,什么王室贵族啊,来来来,大家见者有份,每人一块。而这些获得封地统治权的人,就成了诸侯。所获得的封地就成了“邦国”。这些诸侯回到了各自的邦国,再将邦国分成好几份,分封给自己的手下,亲戚等等。这些从诸侯手上获得土地的人,就成了大夫。他们手上的封地,叫“采邑”,更通俗点,叫“家”。咱们经常讲的“家国天下”,指的就是这三种关系。我经常说,不同于西方男子动不动就情啊,爱啊的,咱们东方男子身上,从一出生,灵魂里就带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情怀。这股情怀,也就来源于此。丈夫处世,当以天下为己任,就是这个道理。

这种封邦建国的制度,用今天的话说,就是一种变相的“层级承包制”。在这个名为“天下”的工程项目中,天子即为项目总包。他将分项工程又分包给一个又一个的分公司,就是诸侯。诸侯作为分公司承包了“邦国”,但分公司老总们自己也是不负责具体事务的。于是,细分的项目又得由下面一个又一个的包工头进行控制,就是大夫。这些“包工头”大夫们承包了采邑,再往下分,将最终的具体工作,分给各自的家臣,也就是“士”。士作为最基层公务员,负责控制最底层的平民老百姓。

这种层层分包,每一块细化工作都有具体负责人的制度,在三千多年前的古中国,可以说是傲视世界的伟大制度。在生产力极度低下的当时,这种制度可以说是突破了人们的想象。她将松散的各个个体们整合成了一个合力的整体。我们的华夏祖先们很早就明白了一个道理,一个人的精力与认知能力,是非常有限的。一个人不可能单线控制一万个人。如果说你想要获得权力,首先你就得学会合理的分权。而后这个道理被上个世纪九十年代,牛津大学人类学家罗宾·邓巴所证实。即一个人的智力,最大限度允许其拥有稳定社交网络的人数为人,这个数字,也就是管理学上大名鼎鼎的邓巴数字。

因为封建制度的出现,为大规模的人民统治与社会协同提供了可能。在中国这片幅员辽阔的土地上,你,我就不再单属于某个独立部落。特别是经过秦王朝的大一统以后,你我之间的羁绊就再难割舍斩断。在那个刀耕火种的年代,封建制顺应了时代的发展,全国人民形成一个整体,全方位立体式度无死角的环绕在周天子的周围。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她的弱点也开始显现了。

因为环绕不等于团结!

天下百姓全方位立体式度无死角的环绕在周天子周围,层层负责,合力成一个整体。

士对大夫负责,大夫对诸侯负责,诸侯对天子负责。然而,这里就有个疑问了,那么大夫对天子负责吗?按道理来说,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但是,这大夫啊,还真不对天子负责。甚至士都不用对诸侯负责。每一个层级都是单线联系,有点类似于间谍系统,越过一层以后,你的手就伸不到了。通俗点来说,就是我小弟的小弟,却不是我的小弟。

一开始,周武王分封天下,理所当然的,他也为自己封了一个邦国,算是级别最高的,叫“王国”。后面按照级别来分,则是“公国”、“侯国”、“伯国”、“子国”、“男国”,外加一堆乱七八糟的什么封国。虽然诸侯们定期向周天子纳贡,朝拜,服软,接受训话,但邦国的家务事,你周天子是插不上手的。尽管诸侯们名义上向周天子负责,可诸侯与诸侯之间,是没有任何义务关系的。

作为一个诸侯,有时心情不爽了,虽不敢和周天子吹胡子瞪眼,但出手教训几个好欺负的诸侯,是一点问题没有的。出于各种各样的原因,诸侯之间战火经久不熄。有时候甚至为了宴会上一句话,一个眼神,都会惹得诸侯之间大打出手。周天子的朝廷经常会传来某某诸侯灭掉另一位诸侯的消息,也就不足为奇了。而那个一而再,再而三欺负人成功的诸侯,则渐渐成了霸主。

是的,一开始周王国是最牛的,占地也最多,军队实力最强。但一百年以后呢,两百年以后呢。电影《侏罗纪公园》中有一句非常著名的台词,叫“弱肉强食,生命会自己寻找出路。”而扩张,是生命原动力亘古不变的永恒主题。周武王分封天下的时候,各诸侯之间还是非常客气的。有些是亲戚那就不说了,更多的还是在热血疆场共同浴血奋战的袍泽兄弟。然而过了两三代以后,气氛就变得暧昧起来了。当弱肉强食的生存法则无情运转的时候,残酷在战火再次弥漫在中华大地上。齐灭十四国,鲁灭十三国,秦灭十四国,晋灭二十五国,楚灭六十国。这一个又一个冰冷数字的背后,充满了血与泪。

西周三百年风雨飘摇,周幽王的一把烽火,又把周王朝从西周熬到了东周。经过了三百余年的演化,中华大地上早已不是当初那一千多个诸侯的时代了。经过战火的洗礼,仅剩下了几十个诸侯邦国。有些脑袋大,胳膊粗的诸侯,甚至可以和周王室分庭抗礼了。譬如我们前面所说的齐,秦,楚,晋等等。此时的周天子,名义上是天下共主,充其量就算个吉祥物。

一般来说,东周被分为了两个阶段,那就是我们耳熟能详的“春秋”和“战国”。这两个阶段,有着完全不同的主题旋律。“春秋”的主题是争霸,而“战国”的主题,则是吞并。

在春秋时期,大国诸侯们最爱干的事情是当霸主。换句话说就是世界警察。也就是说,你们别的诸侯都得听我的话,得给我面子。打个比方吧,甲国使者为诸侯甲进贡了一只芦花大公鸡。结果半道,被诸侯乙带人给劫了。诸侯甲带着军队气势汹汹杀将过来,兴师问罪。诸侯乙实力比较弱,打是肯定打不过诸侯甲的。于是他请诸侯霸主丙来“主持公道”。诸侯丙带着部队前来,并在阵前摆下一桌子酒席,宴请诸侯甲和诸侯乙。在了解事情原委后,诸侯丙一拍桌子,你们两家都不要争了,把这只大公鸡送我家去,这样你们两家都没有了,也就没什么好闹了。尽管诸侯甲与诸侯乙心里一万头草泥马奔腾而过,但迫于诸侯丙背后强大的军队,只能含着眼泪表示同意,双方互相握手言和,各自退兵。不过总体来说,春秋时期的诸侯争霸,还是有那么一点可爱的,很多事情并不做绝。当然了,这不是诸侯们心怀仁慈,而是能力不够。至于是什么能力,容小可我在这里先卖个关子。

战国时代则完全不一样了,诸侯们做事开始决绝。当霸主这种事情变得不再流行,发动战争,投入大量人力物力,难道就为了让你喊我一声大哥?太年轻,太简单。我得骑在你脖子上,让你喊我一声爷爷!做霸主这种不务实的行为,简直就是幼儿园小朋友的想法。谁需要那么多的“小弟”,把“小弟”们彻底并入自己的国家,那种感觉更加的酸爽。而且弱肉强食,这块肉你要是不吃,别人可就下嘴了。别人吃的块头越来越大,越来越壮,迟早有一天把我也变成他的盘中餐。而且,战国时候的诸侯,“能力”达到了嘛。

好了,接下来就为大家揭晓,所谓的“能力”指的是什么了。这个能力,叫生产力的大发展,或者叫生产力的大解放。表面上诸侯霸主们翻手为云,覆手为雨,左右着历史的发展,其实呢,真正推动历史发展的,永远是我们劳动人民。

最早的劳动人民,使用的是石器来进行耕作。对土地翻耕的深度,耕作的效率都难言上佳,所以生产力根本上不去。而中原地区黄河流域最早能成为我们大规模聚集地的重要原因,就是该地域土质松软,易于耕作。我们老祖宗们拿着石头,就能纵横千里。而非黄河流域的地方呢,只能干瞪眼了。因为根本没法耕作,拿石头,是根本砍不动的,得拿铁器才行。

最早时候的铁器,属于贵族的奢侈物品,就相当于现在的什么爱马仕,路易威登。这是为什么呢?因为我们老祖宗发明的“生铁冶炼技术”,是由铁矿石在℃到℃,用木炭还原得到的。这种铁制品在炉窑里炼制,炼好以后,铁水无法从炉子里流出来,必须砸了模具才能取得,就相当于杀鸡取卵了。每一件铁器的诞生,都以牺牲模具为代价,通俗一点说,生个孩子宰个妈,换谁也受不了啊。这样的铁器怎么能批量生产呢。广大劳动人民就享受不到铁器这种新技术,新产品的福,也就是生产力落后的表现。

到了春秋后期,劳动人民在日常生产生活中对冶铁技术进行革新,生铁在℃到℃的高温下被冶炼出来。可不要小看这区区的度哦,有时候50分提高到60分,那就是质的飞跃了。这个温度下的铁,出炉的时候是液态的,就可以浇注成型了。不用杀鸡取卵,则意味着可以大批量生产了。铁器不再是贵族专用,而是摇身一变,变成耕地神器,走进千家万户。

铁质农具的出现,完美的解决了耕作难的大问题,不仅过去优质的土地能够更好的产出,更多的荒地也能够被开拓出来。以前的一些边缘国家,开始大获其利。荒芜不毛之地,更是可以大规模的拓宽疆土,过去并不接壤的国家,慢慢的变得鸡犬相闻,而摩擦接踵而至。

随着生产力的大跨步发展,农耕效率越来越高,可耕作土地也越来越多。农耕人均产量与农产品总量激增,能够养活的人口也越来越多。人口多,则需求的土地也越来越多,对土地的诉求迫使诸侯们不断的开动战争机器,有个战争狂人曾经叫嚣“我们要用我们的剑,为我们的犁,获得土地!”

人口的增加,使得战争的规模也呈指数上升。春秋的时候,拉一支三万人的队伍,你就可以纵横天下,傲视群雄。而到了战国,这支三万人的队伍,充其量也只能算仪仗队的水平了。赵国攻打中山国,调动部队二十万;长平大战,秦赵双方投入兵力总和高达百万;王翦率军六十万,灭亡楚国。

小的诸侯国不断被大的诸侯国吞并,各个诸侯霸主邦国幅员辽阔,人口膨胀。加之军事理论逐渐成熟,武器铠甲训练机制日益完备,美好的春秋争霸时代即将作古,惨烈的战国群雄逐鹿时代正在缓慢拉开大幕。

提到中国的脊梁,我们会第一时间想到山东(鲁)。山东的历史文化和自身底蕴,是一个方面;而孔老夫子的偶像加成恐怕也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但在我的眼里,咱们中华文明的脊梁,还得再另外加上那么一根,就是山西。

提到山西,很多人会第一时间想到煤和煤老板,除此以外,其他谈资就略显匮乏。但历史上的山西,却丰富,厚重,坚韧的许多。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历史上的山西,担当了中华文明几乎所有的重大风雨,并在一系列重大转折中,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山西的历史典故数不胜数,帝王将相,才子佳人辈出。不知道大家注意到这个现象没有,那就是车牌。我们浙江的车牌,是“浙”开头的;北京,则是“京”开头的。而山西,是“晋”开头的。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历史上,有这么一个国家,他的历史意义,实在是太不同寻常了。那就是春秋时期的晋国。他是这块几千年来神州大地上的头号大咖。春秋时期的第一大国——晋国。为什么说她的历史意义非同寻常呢,因为我们中华文明在最开始萌发兴起的时候,她起到了保护火种的伟大作用。

如果说没有晋国,或许我们华夏祖先就该茹毛饮血了。除了齐桓公短暂挑过一次大梁以外,在整个春秋时期,晋国几乎是以一己之力,代表着华夏正统。以中神通的高贵姿态,独挑东夷(齐国),西戎(秦国),南蛮(楚国),北狄(游牧少数民族)。尊王攘夷,安定天下。如果没有晋,华夏文明或许早已灭亡,中国的历史也要改写了。毕竟有太多的文明,尚未迸发出夺目光彩,就被野蛮部落扼杀在摇篮之中。华夏文明刚萌芽状态,尚禁不起风吹雨打。晋国有效的守护了华夏文明之光免遭野蛮部落的践踏,可以说是功臣NO.1。

晋国的疆域几乎涵盖了整个华夏大地精华之所在。今天山西的全境,河北西部,河南西北部,陕西西部和山东东部。国力强盛到分解成三个国家后,这三个国家依旧在战国时代傲视群雄。

不过看似强大的晋国,在春秋末期,也到了风雨飘摇的状态。因为晋国的主人,晋侯早已经失去了对她的控制。

在我们第一篇所介绍的分封制度下,周天子面临着被诸侯们架空的危险。而同样的,诸侯们也面临着被大夫们架空的危险。晋国虽然强大,但晋侯与周天子同病相怜,因为他早已被手下的大夫们架空了。晋王室的式微,与自己作死有着很大的关系。

晋文公重耳的倒灶事情咱们找个时间另开一篇,诸位只要知道,晋王室因为自家亲戚的争权夺势,腥风血雨。这位可怜的晋文公重耳,在外流亡了一十九年。晋文公即位后,被自家人搞得的惨痛经历刻骨铭心,历历在目。所以他对自己家族的祸起萧墙那是严加防范。在他的眼里,自家人没一个好东西,也就从那时候起,晋国的执政官就换成了异姓贵族。这个执政官有点类似于宰相,或者叫总理,掌管全国的行政执法权力,一般是由王室贵族担任的。晋文公来这么一出,自家人是安分了,但这些异姓执政官们经过一代代演化之后,就成了一个个势力及其强大的利益集团。称为“卿”,即三公九卿的“卿”。请大家记住这个词,因为这一文官制度,在历史上也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

到了春秋末年,我们的晋侯已然成了一位名副其实的“汉献帝”,而“曹操”,不止一个。在晋国的权力游戏里,一共有六大家族叱咤风云。分别是智家,中行家,范家,韩家,魏家,以及赵家,史称晋国六卿。这六卿的势力范围覆盖晋国全境。晋侯直辖的土地,可怜到在地图里只剩下一个像素了。当然了,晋国除了这六家,还有一些领土也就一两个像素的家族。按照陈水扁形容新加坡的那样,都是“鼻屎”一般大的国家。

今天咱们来好好聊聊晋阳风云的第一部。

故事开始于赵家的一个小阴谋。

当时晋国有一座很有名的城市——邯郸。而这座邯郸市,在一个叫邯郸氏的家族手里。邯郸家与赵家同属一个祖先,算是同宗兄弟。当年赵家的一个分家,被分到了邯郸,也就改叫了邯郸氏。虽然几代人之前彼此还是兄弟,但既然你改了姓,而且邯郸又是一块大肥肉,赵家族长——赵鞅就顾不上亲戚脸面了。用一句网络俏皮话讲,叫别怪兄弟我不是人,只怪邯郸她太迷人。

但再怎么垂涎三尺,你也不能明抢啊,明抢就理亏了。咱文明人做事得讲个礼字,不然跟蛮夷有什么区别。你得找个理由,才能把东西名正言顺的抢过来。可恨如黄世仁,也没有上来就抢白毛女的嘛,总还得等到你还不起租子的时候,才好说我地主家也没有余粮啊。

对于邯郸,赵鞅可是朝思暮想。但想也没用,关键的是你还要有能力,恰巧咱们的赵鞅同志可是个做局高手。终于,他盼来了机会,做了一个局。三年之前,赵家帮助过卫国击退了来犯的宋国。卫侯为了表示感谢,送了赵家五百户的人口,但赵鞅一直没来接受。赵鞅不是不想要这五百户的人口,但这五百户人口对他来说,只能算毛毛雨。不过如今在他的局里,这五百户人口正好可以让他有了攻打邯郸的借口。赵鞅把这五百户人口,作为诈骗的鱼饵,一竿子甩向了邯郸家。

赵鞅写信给卫侯,说从卫都到赵家大本营晋阳路途实在是太遥远,太折腾了,这五百户人口别都死在半道上了,不如先送到距离比较近的我的同族兄弟邯郸家里去,回头我再跟邯郸家异地结算。

邯郸家的族长叫邯郸午,他一口咬下这个鱼饵,咬得死死的。在邯郸午同志的思想里,你赵鞅家大业大,又是我的同族兄弟,小弟我上你家随便拿点东西,大哥你还能把我咋地。这位让屎糊了心的邯郸午同志就把这五百户人口给扣下了。

临海有句古话,叫贪便宜,失便宜。这个道理永远不过时。无论你处于何种位置,都要强迫自己大气起来,因为心穷的成本,是最高的。

邯郸午拿赵鞅作大哥,自己这个小弟拿大哥家点东西也不算什么吧。孰不知这赵鞅正好以此作借口,教训教训这个熊孩子。当战书送到邯郸午面前的时候,他彻底傻了眼。但好歹他还有个亲娘舅,叫中行寅,是六大家族中行家的掌门人。

关键时刻,还得靠娘家人啊,同志们。

眼看自己的亲外甥要完蛋了,中行寅不得不拉他一把。不过,中行寅觉得对于干赵家,没有百分百的把握,于是就叫上自己的战略合作伙伴——六大家族的范家过来帮忙。

赵鞅接到中行家的战书的时候,大为头疼,怎么自己出手教训同族小弟,还要被别人横插一脚。不过他还是一咬牙,一跺脚,妈的,打就是了,难道他中行家还能叫人咋地。随后传来的范家战书差点没让他气昏过去。叫人是吧,好!既然你中行家叫人,我老赵家也可以叫人,干脆来个六人行!赵鞅马上写信给了六大家族的另外三家,智家,韩家,魏家。要搅局是吧,那就索性把水彻底搅浑。对另外三家许以利益以后,赵智韩魏的联军向邯郸进发了。

战争初期打的非常顺利。邯郸午在阵前被斩,邯郸家精锐悉数被灭。但邯郸午的儿子邯郸稷迅速接替老爹执掌邯郸家大权,凭借着邯郸城的高大城墙,这位跟赵智韩魏联军玩起了论持久战。不管你们在阵前怎么叫骂,我就是死活不出城,有本事你们攻城啊。

赵智韩魏联军攻城久攻不下,这可急坏了赵鞅同志。本来四大家族联手,吃着火锅唱着歌就把邯郸城这颗大桃子给摘了,结果这桃子却变成了无底洞。大笔钱粮扔进去,连个响都没有,后勤压力越来越大,粮食逐渐跟不上了,这让赵鞅同志很是郁闷。某天晚上,士兵问赵鞅晚上的口令是啥,赵鞅脱口而出:鸡肋。曹操:王八蛋,你给我走开!赵鞅同志应该算个乐天派,既然这次胜利果实摘不到了,那就下次吧。四家联军就地解散了。

然而让赵鞅万万没想到的是,在撤退的途中,这位玩鹰的却被鹰叼了一口。原来中行家与范家联军并未撤军,而是在四家联军解散后,对归途的赵军展开了追击。赵军面对两家联军,被杀了个大败。赵鞅灰头土脸的率领残部逃回了大本营晋阳。

中行家与范家联军哪能这么轻易放过赵家,趁你病,要你命。于是两家联军包围了晋阳,并且找吉祥物晋侯要来了伐赵的合法文件,打算一举歼灭赵家。

此时的赵鞅非常的尴尬,眼瞅着就被人反攻柏林了。本来是他做的局,怎么报应来的这么快,比爱情的龙卷风来的还快啊。导演,这跟我写的剧本可不一样啊!但我们的赵鞅同志不是希特勒,他的脑子飞快的运转着。搞了一辈子阴谋诡计的赵鞅,再次把目光瞄向了自己的小伙伴们。他派心腹拿着自己的亲笔密信,找到了当时实力最强的智家。

赵鞅认认真真的为智家老大智申(可不是鲁智深哦)分析了出手救赵的结果,并总结以下三条:

第一,中行家和范家被灭后,他们的领地离你智家最近,瓜分采邑的时候,你们老智家的利益可以最大化。

第二,作为赵氏同族,我赵家被灭后,邯郸氏那孙子就会替代赵家被中行家和范家扶植为六卿之一,这三家战火中结交,斗争中成长,革命友谊那是纯粹到无暇,到时候你老智家可就不是一家独大咯。

第三,你们智家实力最强,只要你出手救我,那魏家和韩家作为传统骑墙派,必然会跟上的。到时候,咱们四家联手,灭中行家和范家,还算事吗?而灭掉两家后,请参考结果一,嘿嘿嘿。这最后三个“嘿”可以说是非常魔性了。

不得不说,赵鞅是一位心理学大师。这简直就是求人办事的时候教科书般的演示了。以后求人办事,就按这三步走。首先,别人出手帮你,得有利益吧,要不凭啥帮你?其次,如果别人不帮你,就会面临危险。你他妈不帮我,你损失大大滴,说出来吓死你。最后,要别人出手帮你,得有可行性吧,只要他出手,这事就肯定能办成,那你许给别人的利益才会实现哦。否则,你嚷嚷着要给宇宙飞船充电,替航空母舰打蜡,别人只会用二傻子般的眼光看你。

求人办事,这三板斧下去,简单粗暴有效。别人永远考虑的是自身的利益,你只要帮他算明白了,就不用再玩命劝他。求人办事,千万不要提什么交情,否则容易伤害你那幼小的自尊心。

智申看了信,并没有思考太久。牌桌上六个人玩牛牛实在是太挤了,弄死两个,剩下咱们哥四个搓麻将岂不美哉。智家随后协同魏家,韩家带着精兵强将,来到吉祥物晋侯面前,哭诉中行家和范家欺男霸女,祸害乡里,必须要替天行道,讨伐这两家。刚刚因为中行家和范家在自己面前哭诉赵家欺男霸女,祸害乡里,必须要替天行道讨伐赵家而在讨赵文书上盖章的晋侯很知趣的又在讨中行家和范家的文书上盖了章。

智家,魏家,韩家在获得正式文书后,气势汹汹的杀将过来。中行家和范家看到三家联手向自己杀来,非常的郁闷。上次六家会战,自家联军是吃了亏的,依靠邯郸城的坚固城墙,才算扳回一局。这次可没有邯郸城当炮楼咯。摆在中行家和范家的面前只有三条路:

第一,急攻晋阳。在援军到来之前生米煮成熟饭,然后咱哥几个有话好好说,共同瓜分老赵家的地,一举破了赵鞅那个孙子的局。

第二,分化瓦解。对魏家和韩家进行游说,许以重利。临阵倒戈,一举拿下智家和赵家。咱哥六个玩牛牛确实有点挤,搓麻将是个不错的选择。

第三,退回本土。收缩防守,积攒实力,他日再战。六大家族在晋国的土地上混战上百年了,平衡可不是那么容易被打破的,要懂得及时止损。

其实第一条和第二条可以同时进行,苗头不对了再实行第三条,也不失为一个折中的办法。但是中行家和范家肯定熟读了鲁迅先生的小说:世界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就有了路。这俩哥们硬是走上了第四条道路,那就是决战!不是你死,就是你死,谁跑谁是孙子。

结果中行家和范家先后当了孙子。四打二,中行家和范家还是腹背受敌。不但要正面迎战智魏韩三家联军,后面还有龟缩在晋阳城里的赵家军队虎视眈眈。最终,中行家与范家联军遭受重创,各自逃回自己采邑的时候,损失惨重,精锐尽失。再后来,经过八年混战,智家与赵家对中行家与范家持续追杀,当中行家的大本营朝歌被攻破的时候,两家开始了逃亡之旅。

这两家先是逃亡到了邯郸家的领地,但赵家的军队随后而至。这一次,没有了外援的邯郸城陷入了死地,邯郸氏经过一系列殊死抵抗后,城破灭族。在攻城的时候,中行家与范家再次展现了高超的逃跑技巧,从重重包围中,逃窜至齐国。赵家在这几家手上吃过大亏,就这么轻易放过这两家,不符合赵鞅同志的性格。赵军陈兵十万,向齐国讨要战犯。齐侯说你问我要,我就给你,那我岂不是很没面子。结果惨败,这位哥们不得不放下面子,移交战犯。由此可见,晋国当时的实力有多强劲,单单六卿之一的赵家,就可以打的齐国一点脾气都没有。中行家与范家正式被灭族,采邑被另外四家瓜分。牌桌上,哥几个想搓麻将的夙愿终于达成了。

说句题外话,范家有一个分支,在灭族前改姓刘,留在了齐国。这支范家后裔,出了一个神奇的街道居委会主任,这个刘主任,彻底改变了中国的历史进程。

搓麻将总得有个输赢,目前牌面上,智家实力最强,魏家赵家旗鼓相当,韩家最为单薄。而这场赌局,尚未结束。

晋阳风云第二部,即将上演。

晋侯失去了对邦国晋国的控制。晋国土地上六大家族互相攻伐,最终只剩下智家,魏家,赵家,韩家四大家族。

和平总是短暂的。不过在这短暂的和平时光里,发生了几件有点意思的事情。

第一件事,就是赵鞅和智申分别设立了自己的接班人。首先咱们来看智宣子智申的。

初,智宣子将以瑶为后。智果曰:“不如宵也。瑶之贤于人者五,其不逮者一也。美鬓长大则贤,射御足力则贤,伎艺毕给则贤,巧文辩慧则贤,强毅果敢则贤,如是而甚不仁。夫以其五贤陵人,而以不仁行之,其谁能待之?若果立瑶也,智宗必灭。”弗听,智果别族于太史为辅氏。

智申有两个儿子,老大叫智宵,老二叫智瑶。智宵没有什么长处,但是家族里挺认可。而智瑶呢,用我们村里的话讲,小伙比较帅呆了。用《资治通鉴》的话讲,智瑶有五大优点。分别是:一,长得帅呆,仪表堂堂;二,武艺高强,力能扛鼎;三,能言善辩,通晓诸能;四,文采斐然,妙笔生花;五,坚毅果断,刚猛勇敢。这五个优点,随便拿出来一个,都足以扬名立万,可以是小鲜肉,是动作巨星,是金牌律师,是一代文豪,唯独不是一个政治家。对于政治家,尤其是一大家族的掌门人来说,这些优点只能算添头,属于锦上添花的东西。

纵贯历史,一个政权的掌门人,要有以下三点清醒的认识。第一,你要知道自己是个什么东西。只有知道自己的优缺点,才能极大限度的控制自己的情绪,不为一时的得失迷失了自己的方向。第二,你要知道别人是个什么东西。看人识人用人,是非常有讲究的。对手下人,既要尊重,也要防范。知道他们的长处,通晓他们的短处,人尽其才,物尽其用。该奖赏的时候就不藏着掖着,该处罚的时候也绝不手软。但始终要谨记,工作都是同志们干的。第三,你要知道自己家的家底。要清楚自家的实力,也要清楚对方家的实力。对比自己家强的,要摇尾乞怜;对于比自己家弱的,要么拉一把制衡老大,要么赶紧吞并。要明白因地制宜,对于不同的对手,选择不同的策略,在壮大自己的道路上你就撒欢快跑,跑他一个一骑绝尘,跑他一个六亲不认。而且无论何时,永远不要打光自己的底牌,要让自己永远留在权力游戏的牌桌上。以上这三点,用现在一句比较与时俱进的话讲,叫有政治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大局意识。

智申老爷子是非常喜欢智瑶的,在他身上仿佛看到了当年那个玉树临风,潇洒倜傥的自己。但是,外貌协会的智申忽视了智瑶一个致命的缺点,那就是不仁。换句话说,恃才傲物,刻薄寡恩,一副看别人都是傻逼的样子。家族里的智果看不下去了,他跟智申说到,智瑶这个孩子吧,满身的能耐却毫无容人之量,自己太牛,谁的话也听不进去,太刚愎自用了。大哥你如果一定要立智瑶为接班人,那咱们智家就要灭族了,为了保存我们智家这点血脉,我就改姓辅氏吧。

咱们再来看看老狐狸赵简子赵鞅的选择接班人问题。

赵简子之子,长曰伯鲁,幼曰无恤。将置后,不知所立。乃书训戒之辞于二简,以授二子曰:“谨识之。”三年而问之,伯鲁不能举其辞,求其简,已失之矣。问无恤,诵其辞甚习,求其简,出诸袖中而奏之。于是简子以无恤为贤,立以为后。

和智宣子智申一样,我们的赵简子赵鞅同志也有两个儿子。大儿子叫赵伯鲁,小儿子叫赵无恤。赵鞅同志不是外貌协会的,所以一向爱做局的他又弄了一个局。他做了两个竹简,将自己平时训话的内容写在上面,变成老狐狸语录,哦不,是《赵简子语录》,吩咐两个儿子好好看看。三年以后的某一天,赵鞅突然叫来自己的两个儿子,问了两人《赵简子语录》上面的一些问题。赵伯鲁傻眼了,一问三不知,连竹简都拿来擦屁股,哦不,找不到了。赵无恤就不同了,只见他对答如流,甚至从衣袖里拿出了竹简。这个时候,连傻子都知道应该选谁了吧。赵简子当然不是傻子。赵无恤理所当然的成为了赵家的接班人。

有看官就会说了,这算什么嘛,拿这个选接班人,赵鞅会不会有点大搞个人崇拜的意思呢。其实不然,赵鞅布的这个局,可是非常有讲究的。

首先,从赵鞅的角度出发,我说的话,我的孩子会不会记得,换句话说,我现在指定的家族愿景,我的孩子能不能很好的继承发扬。政策的平稳性,战略的连贯性,往往需要数代人一致的奋斗才能达到。所谓愚公移山,就是这个道理。人亡政息,是一个政权最悲惨的事情。

其次,通往权力巅峰的道路上注定是充满荆棘的。每一个参赛者都应该提着十二万分的小心,因为你的周围,不知道有多少人正在虎视眈眈的看着你,等着你跌倒,再在你身上踩下一万只脚。你只能怀揣小心,亦步亦趋,决不能跌倒。每天都有陷阱考验在等待着你,你必须时刻准备着。

最后,身为我老狐狸赵鞅的儿子,他们应该最了解自己老爹是个什么样的人。你连老子这点局都看不破,以后在权力的牌局里,你拿什么跟别人玩。不论是跟你一样叱咤风云的诸侯,还是手下心怀鬼胎的大夫。你要是傻白甜,就赶紧给老子滚蛋。而且从《资治通鉴》寥寥数语里,我们可以来回顾一下赵无恤精彩的表演。

他不但对老爹提出的问题对答如流,甚至还当场拿出了那块竹简。不知道各位去没去过博物馆,对竹简是个怎样的认识。春秋时期的竹简,很大很笨重。而且那个时候是没有屁股兜的,更不要说什么公文包,商务包了。随身的物品只能往袖子里放,如果这三年一千多天时间里,赵无恤同志天天甩着这个大袖子东奔西走,他不容易,袖子更不容易。而且,如果赵无恤天天背着这个竹简,赵伯鲁不会傻到不背。唯一合理的解释,就是赵无恤知道那一天,赵鞅会给他们兄弟出考题。

权力的运作在于信息的不对等。谁先掌握信息的先机,谁就掌握了主动。赵无恤深谙权力游戏的精髓,他的胜出,看似偶然,实属必然。当然说句题外话,赵无恤这点小伎俩,以赵鞅同志的心计,是一眼就看穿了的。换句话说,就是赵鞅看穿了赵无恤看穿了自己布下的局。而赵无恤的破局,让他感到很欣慰。他知道,赵家在赵无恤的手上,有朝一日肯定要跟智家争霸的。于是,这位狐狸老先生又一次千里伏线,为赵无恤送上一份大礼。

简子使尹鐸为晋阳。请曰:“以为茧丝乎?抑为保障乎?”简子曰:“保障哉!”尹鐸损其户数。简子谓无恤曰:“晋国有难,而无以尹鐸为少,无以晋阳为远,必以为归。”

让尹铎担任晋阳市市长,赵鞅同志是有自己的大算盘的。晋阳是我们赵家发家的地方,我们赵家在这个地方经营多年。所以啊,无恤,有朝一日赵家落难了,不要以为尹铎职位低,晋阳远。人呐,总是要回家的。

确立好各自的接班人后,智宣子智申和赵简子赵鞅就像说好了一样,先后离开了人世。两个家族的新掌门人,几乎在同一时期闪亮登场。他们面临的是,自己家族的大船,该驶向何处。

智襄子智瑶上台后,踏上了战略扩张的道路。他东面伐齐,南面两次伐郑,北上灭掉中山国的属国仇由。一套组合拳下来,智家的地盘扩张了不少,智瑶也算向智申交了一份满意的答卷。然而,短暂的胜利,是需要时间来沉淀的。智瑶把家族大船玩出了赛艇的感觉。然而权力的游戏,比拼的是帆船拉力。因为不管是吃东西还是吞地盘,都需要你大量的时间精力去消化的,一味的扩张而不知道消化,最终的结果,不是拉稀就是便秘。葛优有句名言,叫:步子迈大了,容易扯着蛋。

在一片大好形势之下,智瑶飘飘然忘乎所以了。用今天的话叫膨胀了。在伐卫的战争中,仗打到一半,直接在战场上跟赵襄子无恤闹翻了。战后跟韩康子,魏桓子的庆功宴上,戏弄了韩康子韩虎以及他的总管段规。几杯黄汤下去,就开始人五人六起来,自认为说话风趣幽默,却弄得韩虎下不了台。对于智瑶这种损人不利己的孩子气行为,智家自己人都看不下去了。

智国闻之,谏曰:“主不备,难必至矣!”智伯曰:“难将由我。我不为难,谁敢兴之?”对曰:“不然。《夏书》有之曰:‘一人三失,怨岂在明,不见是图。’夫君子能勤小物,故无大患。今主一宴而耻人之君相,又弗备,曰不敢兴难,无乃不可乎!蜹、蚁、蜂、虿,皆能害人,况君相乎!”弗听。

智国说,侮辱了别人,就要有所防备,否则就要有灾祸。蛇蚁蚊虫尚且能害人,更何况一家的家主呢。智瑶充分发挥了他诡辩的才能,老子就是灾难,我不去祸害别人就不错了,谁敢给我灾难呢。

不过智瑶的战略眼光还是有的,在外扫了一圈以后,他又把眼光瞄准了晋国剩下的三大家族。赵家,魏家和韩家。他觉得,统一晋国的时机到了。不过智瑶虽然狂,却也不傻。他不像慈禧太后一样,一口气对十一国宣战,三家,他得一个一个收拾。那怎么样才能让这三家排队等着你一个一个收拾呢,智瑶想出来一条妙计。

智瑶有一天跑去找晋侯,一见面就扑到在晋侯的脚下,一把鼻涕一把泪向晋侯哭诉,顺便拿晋侯的衣角给自己擦鼻涕。他嚷嚷着晋侯实在是太可怜了,管辖土地甚至不如一颗鼻屎那么大,为了重振晋侯的雄风,自己愿意带头捐献一个一万户的大城市送给晋侯。好了,哭也哭完了,鼻涕也擦干了,他又跑去找另外三大家族。这里不得不给智瑶点个赞,这小子没有一下子找齐另外三家举行四方会议,而是一家一家去谈。

他最先找到了韩家,谁让韩家势力最弱呢。等智瑶走后,韩康子韩虎气的直骂娘,你要可怜晋侯你随便,凭什么他妈的你做慈善,要搬走我家的电视机!韩家总管段规表现了高超的智商情商。虽然他也被智瑶侮辱过,但他还是劝韩康子冷静。按段规的说法,智瑶这小子性情刚愎,我们不如先顺从他,他尝了甜头后势必会如法炮制再去别家索要,我们再相机而动。换句话说,你小子不是横嘛,老子惯着你,总有一天会有个比你更横的出来收拾你。韩虎作为老牌政治家,强压住气头,采纳了段规的建议。

智瑶在韩家得手了,让他大感意外,却也非常得意。不战而屈人之兵,智瑶感觉自己如沐春风,差点就唱起:我怎么那么好看,这么好看怎么办......踱着小步,哼着小曲,智瑶又找上了魏家。魏桓子魏驹身边也有明白人,魏相任章从智瑶的性格出发,认为应该惯着那孙子,因为欲使其灭亡,必使其疯狂嘛。

在获得韩家,魏家的认可后,智瑶找上了赵无恤。其实智瑶的第一目标是赵无恤,因为这孙子一开始就跟自己不对付。当初自己为晋国开疆拓土的时候,赵家军队就是出工不出力,两人红脸好多次了。智瑶曾经也是当众侮辱过赵无恤,你爹当初咋选了你这么个东西接班。

这句相当于骂娘的话,深深刺痛了赵无恤的幼小心灵。新仇旧恨交加,赵无恤当场就火了。他妈的要捐就你智瑶自己捐,少跟老子装他妈的大尾巴狼。骚咧咧不要在我面前骚。赵无恤一边骂,一边做好了战争的准备。

这道选择题,他不知道正确答案是什么,但他想赌一把。前文说到,一个合格的政治家,掌门人,必须要知道自己的实力有几斤几两。因此决战地点的选择至关重要。

赵襄子无恤面对智襄子瑶要求将蔡,皋狼之地割给晋侯这一无理要求,直接选择了翻脸。等待他的,将是智家,魏家和韩家的联军。

春秋时期的战争,颇有君子之风,交战双方互送战书,约定时间地点,双方摆好阵型,然后进行合战。对于决战地点的选择,赵襄子有自己的算盘。军队人数是肯定不如三家联军的,自己只能依托坚固的城墙进行防守反击。目前有三座城市在他的考虑范围之内。一座是长子,一座是邯郸,一座是晋阳。

智伯怒,帅韩、魏之甲以攻赵氏。襄子将出,曰:“吾何走乎?”从者曰:“长子近,且城厚完。”襄子曰:“民罢力以完之,又毙死以守之,其谁与我!”从者曰:“邯郸之仓库实。”襄子曰:“浚民之膏泽以实之,又因而杀之,其谁与我!其晋阳乎,先主之所属也,尹鐸之所宽也,民必和矣。”乃走晋阳。

这三座城市各有特点。长子城墙厚实,邯郸仓库存粮多,晋阳是自己的老家大本营。这个时候,赵无恤想起了老爹赵鞅临死前的嘱托,赵家有难,一定要回晋阳。晋阳是老根据地,赵家在这里经营多年,民心依附,而且,晋阳与赵家一共经历过晋阳风云第一部呢。最好不过结发妻,一起经历过事情的两口子,才是彼此最宝贵的财富。

诸位看官,还在质疑赵鞅当年让无恤背那篇《赵简子语录》嘛。在关键问题的判断上,赵无恤认真贯彻执行了老爹的政策。晋阳风云第二部,正式拉开序幕。

智瑶在赵无恤翻脸后的第一时间就对赵家宣战了。然后派出使者,要求韩家和魏家协同作战。韩康子和魏桓子都是和赵鞅尿一个壶里的,就算没有赵鞅那只老狐狸这么能算计,倒也沾了不少狐骚气。他们俩很快就答应了智瑶的请求,一方面可以卖智瑶一个人情,一方面出工不出力,正好可以坐山观虎斗。智家与赵家决战,无论哪家输赢,都是削弱了自己竞争对手的实力。自己伺机而动,智瑶打赢就分赵家,赵无恤打赢就合伙打劫智家,真是一本万利的好买卖。其实两人此去,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试试智瑶和赵无恤这俩小子的成色。

智家,魏家,韩家联军不日就到了晋阳城外,赵家早早的做好了准备。那哥几个还废什么话呢,开打吧。晋国第三次全面内战,正式开打。三家大军包围了晋阳城,开始猛攻。

事实证明了赵无恤的选择,革命老区的人民政治觉悟就是高。晋阳人民同仇敌忾,誓死守城,三家联军久攻不下。鏖战了三个月,依旧没有一点进展。智瑶下令停止攻城,三军就地围城,饿也饿死赵无恤那个孙子。转眼过了一年,晋阳城里粮草充足,老百姓营养状态依然达标。老赵家在晋阳可是经营了一百多年了,不是你智瑶一二三就能攻下滴。

就在此时,老天爷选择帮智瑶一把,天降大雨。按理说大雨两头浇,淋湿了联军,也不会便宜了赵军。但是智瑶抓住了战机。因为晋阳旁边有条大河,大名鼎鼎的汾水就从旁流过,而晋阳的地势是比较悲催的。

智瑶果断的掘开汾水,涛涛汾水瞬间将晋阳变成了一片泽国。在苍茫的人造湖上,狂风卷积着乌云。在乌云和人造湖之间,有一个赵无恤,像黑色的闪电,在高傲的骂街。大水冲进了晋阳,虽然在离城墙还有六尺的地方停了下来,但晋阳城里的水,已经没过了膝盖。晋阳岌岌可危。

有看官说了,水只在膝盖嘛,没什么大不了的啊,最多影响一点出行。此言差矣。晋阳变成了威尼斯的最大影响,在于城内没有干了的木柴可以生火了,所有的水井都被污染,粮草会腐烂变质,而且潮湿环境下,细菌滋生,传染病开始横行霸道起来。

此时的智瑶心情是非常哈皮滴。看着如一片孤舟般的晋阳,他不禁唱起了小曲。“让我们荡起双桨......”智瑶宴请韩虎和魏驹,席间感慨而发:原来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李世民:你走开!)今天我才知道,水可以使人亡国呀。

说者无意,听者有心。《资治通鉴》有云:

桓子肘康子,康子履桓子之跗。

用我们今天的话来说,就是魏桓子用手肘碰了碰韩康子,韩康子用脚轻轻的踩了踩魏桓子的脚。这可不是两个大老爷们在搞暧昧哦,因为汾水还在安邑的边上,而安邑是魏家的大本营,绛水在平阳的边上,平阳可是韩家的大本营。

在这里,智瑶的弱点就充分暴露出来了,为啥呢,且看下文:

絺疵谓智伯曰:“韩、魏必反矣。”智伯曰:“子何以知之?”絺疵曰:“以人事知之。夫从韩、魏之兵以攻赵,赵亡,难必及韩、魏矣。今约胜赵而三分其地,城不没者三版,人马相食,城降有日,而二子无喜志,有忧色,是非反而何?”明日,智伯以絺疵之言告二子,二子曰:“此夫谗臣欲为赵氏游说,使主疑于二家而懈于攻赵氏也。不然,夫二家岂不利朝夕分赵氏之田,而欲为危难不可成之事乎?”二子出,絺疵入曰:“主何以臣之言告二子也?”智伯曰:“子何以知之?”对曰:“臣见其视臣端而趋疾,知臣得其情故也。”智伯不悛。絺疵请使于齐。

韩康子和魏桓子的小动作被智家的絺疵看到了,他提醒智瑶,韩虎和魏驹肯定要造反。并分析到:现在大水灌城,晋阳马上就要城破了,但是这两个人并不高兴,反而整天愁眉苦脸,不是想造反是啥呢。结果刚愎自用的智瑶竟然拿这段话去质问韩康子和魏桓子。幸亏魏驹脑子反应快,他倒打了一钯。说是絺疵挑拨离间,是赵国的奸细。韩虎说魏驹说的对。智瑶就不追究了。等韩康子和魏桓子走了,絺疵问智瑶为什么要出卖我,智瑶说你咋知道呀。絺疵不但把原因分析给智瑶听,而且觉得智瑶你就是个大傻逼,老子去齐国了,不伺候你了。

此时的晋阳城,无水,无粮,瘟疫肆虐,赵无恤陷入了绝境。他孤注一掷,翻开了自己最后的底牌。他派出了自己的密使——张孟,秘见韩康子和魏桓子,进行最后的挣扎。

赵襄子使张孟谈潜出见二子,曰:“臣闻脣亡则齿寒。今智伯帅韩、魏而攻赵,赵亡则韩、魏为之次矣。”二子曰:“我心知其然也,恐事末遂而谋泄,则祸立至矣”。张孟谈曰:“谋出二主之口,入臣之耳,何伤也?”二子乃阴与张孟谈约,为之期日而遣之。

张孟见到两位大夫,开门见山。先抛出了唇亡齿寒的道理。你们两家要是不帮我,那智瑶灭掉我赵家以后,就该来揍你们俩了。韩家和魏家不会不知道智瑶是什么德行,本就担心,所以受不起张孟的惊吓。不过这里,司马光老爷子使了个春秋笔法。韩魏两家担心事情败露被智家追责,说明就算韩家与魏家联军,实力还是干不过智家,这是其一。其二,张孟的回答,其实禁不起推敲,而结合后面的战事,张孟与两家约定的条件,仅仅只是让两家袖手旁观罢了,最多落一个出工不出力的罪名,不至于临阵倒戈,密谋叛国这么严重。

智瑶此时犯了一个非常致命的错误,这也和他的性格有关。智军的驻地,也是个低洼地带。赵无恤在认真研究过地形以后,决定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而韩魏两家所做的,就是谁赢帮谁。

约定当天夜里,赵无恤亲自挑选了特种部队,大摇大摆穿过韩魏两家的阵地,来到了汾水边上。赵军一举攻下了汾水阵地,然后战斗队变工程队,连夜掘开了汾水,大水呼啸着,冲向了智家的阵地。当初那个我就是灾难,我不去找别人麻烦就不错了的智瑶,此刻还在呼呼大睡呢。

黑夜中,大水来袭,智军大乱。趁着智军在救水的同时,赵无恤率领部队,向智军阵地发起了冲锋。接下来的战争,与其说是赵智两家混战,不如说是赵军单方面屠杀智军。当然,对于韩魏两家来说,谁赢帮谁的法则是不变的。本来就在智军两翼的韩魏联军,当然不会放着这个大便宜不捡,智军全军覆没。

晋阳之战,正式画下句点。

智瑶强大的霸主梦,在赵魏韩三家的联军攻击下,灰飞烟灭。四大家族中实力最强的智家,在晋阳之战中全军覆没,随后智家两百余口人被斩草除根,智家的采邑被瓜分。唯独智果一族,改姓了辅,得以幸免。

自此,晋国三足鼎立的局面正式确立,也为以后三家分晋打下了基础。公元前年,赵籍,韩虔,魏斯派使者面见周天子,求得册封。赵魏韩三家分晋,支摊单过。

又十年,齐国大夫田和废了齐康公,灭了齐国王室,自立为齐国之主。自此,中华大地上,有七个国家并立争雄。西秦,东齐,北燕,南楚,中神通赵魏韩,战国时代,正式拉开序幕。

这七个国家互相攻伐,你要问我哪个国家优势最大,我会说是魏国。究其原因,咱们下一战:马陵之战,为大家细细说来。

最后,咱们再多花一分钟时间,看看司马光老爷子对智瑶的评价吧:

臣光曰:智伯之亡也,才胜德也。夫才与德异,而世俗莫之能辨,通谓之贤,此其所以失人也。夫聪察强毅之谓才,正直中和之谓德。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云梦之竹,天下之劲也,然而不矫揉,不羽括,则不能以入坚;棠溪之金,天下之利也,然而不熔范,不砥砺,则不能以击强。是故才德全尽谓之圣人,才德兼亡谓之愚人,德胜才谓之君子,才胜德谓之小人。凡取人之术,苟不得圣人、君子而与之,与其得小人,不若得愚人。何则?君子挟才以为善,小人挟才以为恶。挟才以为善者,善无不至矣;挟才以为恶者,恶亦无不至矣。愚者虽欲为不善,智不能周,力不能胜,譬之乳狗搏人,人得而制之。小人智足以遂其奸,勇足以决其暴,是虎而翼者也,其为害岂不多哉!夫德者人之所严,而才者人之所爱。爱者易亲,严者易疏,是以察者多蔽于才而遗于德。自古昔以来,国之乱臣,家之败子,才有馀而德不足,以至于颠覆者多矣,岂特智伯哉!故为国为家者,苟能审于才德之分而知所先后,又何失人之足患哉!

这人,是分德与才两个特性的。无德无才,哪凉快哪呆着去;有德无才,不堪大用;有才无德,看你怎么用;有德有才,不可能。有德有才者,千百年才出寥寥几个。智瑶有才吗,有大才,但无德。可惜智申将德与才相提并论,导致了智家的悲剧。所以作为领导,对于下属,一定要有一个清醒的认识。是有德无才,还是有才无德。有才无德,那么就要谨慎安排,否则有一天,灾祸降临的时候,后悔可就来不及了。这个德与才之辩,容小可先卖个关子,等到曹老板那里,咱们再详细说说。

鉴史百战:第一战--晋阳之战(终)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