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文明看山西
历史积淀的过程中
饮食文化也在不断丰富
三晋大地上
刺激味蕾的美食无处不在
它们背后的故事传说
让这些味道才下舌尖,又上心间
品山西美食
游山西风光
读山西历史
头脑发源于山西太原,是山西有名的风味小吃。
明末清初著名文人、医学家傅山,创制“八珍汤”让患病母亲食补。一碗煨面糊,三大块羊腰窝肉,加之莲菜、长山药、黄酒、酒糟、羊尾油,吃时撒上3.3厘米长的韭菜节做引子,体气虚弱者用之最有效。
后来,傅山将“八珍汤”传授给一家饭馆,以“清和元”挂牌,“八珍汤”也改名为“头脑”。
每年农历白露到立春期间,太原市早点店大多有“头脑”上市。早年,太原人天不亮就起来吃头脑,称为“赶头脑”,需要挂灯笼照明,因而经营头脑的饭店门前都挂一盏纸灯笼作标志,成为太原独特的景致。
太谷饼因产于山西太谷县而得名。
相传在清朝年间,太谷县一富贵人家的一名女眷爱吃饼子,但总是不满佣人们买回来的各种面饼。消息传到太谷县城一家烧饼铺,特地让铺子里的老师傅设计出一种甜饼,吃起来香酥甜软,女眷品尝后大加赞赏,于是诞生了享誉后世的太谷饼。
太谷饼酥而不硬、软而不皮、甜而不腻,经久耐存,百食不厌,代表了山西面食精湛的传统工艺。
太谷饼的盛行,与明清太谷商业经济的发展有直接关系。它跟着晋商走西口、闯天下,承载着百余年的历史。
新中国成立后,著名歌唱家郭兰英唱着“平遥的牛肉太谷的饼”,让太谷饼美名传天下。
浑源凉粉是大同市浑源县一道特色小吃,以土豆淀粉、豆腐干、蚕豆为原料,是大同凉粉的代表。
浑源凉粉历史悠久。相传,唐太宗李世民于立夏之日御驾北征至恒山脚下,饥渴难耐、乏困至极之时,随从薛仁贵将薛家府秘制的凉粉奉上。李世民食用后,饥渴顿消,精神焕发,特赐封为浑源凉粉。薛仁贵遂赋诗一首《护驾翠屏峡》:
恒山风来立夏寒,斩尽胡鞑腹肌宽。
幸有御膳粉宴餐,太宗将士皆得欢。
浑源凉粉清亮、滑嫩、爽口,拿在手上“滑溜溜”,吃在嘴里“凉丝丝”,堪称北岳一绝。
驴肉甩饼是上党(长治)的地方小吃,因起源于潞城,又称“潞城甩饼”。
驴肉甩饼已有余年的历史。相传,唐明皇李隆基任潞洲督察府别驾时,欲在一家饭店吃面,不料店伙计在和面时放多了水,面团拿不住掉进油盆,店主师傅赶紧把面团取出来,将面团擀一擀、甩一甩,制成了面饼。李隆基吃后赞叹:“饼是甩圆的,就叫‘甩饼’吧”。
后来李隆基做了皇帝来潞洲视察,到潞城城南饭店取饼助兴,“甩饼”便成了当地招牌小吃。
驴肉甩饼油旺旺、香喷喷,不软不硬,回味无穷。
闻喜煮饼始于清康熙年间,至今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
相传康熙皇帝巡行路经运城闻喜时,闻喜官绅为迎接圣驾,遍选名师治宴。席间,皇上觉得煮饼滋味独特,为其命名“煮饼”。
又传武王伐纣时,太师闻仲出征应战,兵至古唐(山西省南部翼城一带),用当地的饴、面混制糖饼,当做干粮,叫做煮饼。
闻喜煮饼形似圆月,外皮粘满白芝麻,吃起来酥沙香甜,不皮不粘不腻,久不变质,老少皆宜。
鲁迅先生在小说《孤独者》中写着:“我提着两包闻喜产的煮饼去看友人。”可见闻喜煮饼声名远扬。
文字整理:耿鹤然制图:欧阳琼
原标题:《游山西读历史|这些山西美食背后的故事,你知道几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