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糜尿鉴别诊断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在清代时期,郑板桥是什么样的背景,让他成 [复制链接]

1#
补骨脂酊在北京哪家医院有卖 https://m-mip.39.net/fk/mipso_4325342.html

郑板桥出身寒微,一生坎坷,早年的遭遇更是令人唏嘘不已。他三十岁时写下《七歌》一组诗,讲述了自己的身世。其中涉及的亲情,令人动容。郑板桥的父亲是个教书先生,母亲在他三岁的时候就病死了,这让年幼的板桥早早地失去了母爱。《七歌》之二中说汪夫人在重病中,仍然安慰照顾啼哭的孩儿;年幼的板桥不知母亲已死,爬上床想要吃奶,要母亲抱。其实三岁的孩子应该记忆是很模糊的,板桥回忆起这一段却似乎特别清晰。“母爱”对于一个孩子来说非常重要,郑板桥的生母死后,他的父亲又续娶郝氏,这位继母对板桥很好。

《七歌》之三中说郝氏辛苦地操持家务,照顾板桥,使其免受饥寒。但不幸的是,十年后郝氏也病死了。后母死后,郑板桥思念她时,忍不住泪流满面。此外,郑板桥善良的乳母费氏,也在他生命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郑板桥为纪念他的乳母,写了《乳母诗》及《乳母诗序》。《乳母诗》云:“平生所负恩,不独一乳母,长恨富贵迟,遂令惭恧久,黄泉路迂阔,白发人老丑,食禄千万钟,不如饼在手。”

这篇诗序记述了乳母照顾板桥的生活点滴。乳母对板桥关怀备至,比对自己的亲生孩子还好。看到板桥取得功名,乳母便觉得再无遗憾。“食禄千万钟,不如饼在手”一句更是情真意切,感人至深。对于板桥来说,再多的荣华富贵都不及当年乳母放在自己手中的一块饼。郑板桥在诗中塑造了一个无私、善良、勤劳的母亲形象,表达着他对乳母深深的依恋和无以为报的感激。有一段时间为生活所迫,乳母离开了郑家。过了三年,乳母又重返板桥家中。后来,费氏的儿子俊得操江堤塘官,欲接母亲去奉养,但乳母为照顾板桥及其祖母并未离开。

除此之外,郑板桥还有一位特别疼爱他的叔叔。《七歌》之四云:“有叔有叔偏爱侄,护短论长潜覆匿。倦书逃药无事无,藏怀负背趋而逸。布衾单薄如空橐,败絮零星兼卧恶。纵横溲溺漫不省,就湿移干叔夜醒。呜呼四歌兮风萧萧,一天寒雨闻鸡号。”诗中写叔叔很宠板桥,甚至帮他逃避读书、吃药。小板桥晚上尿床,叔叔醒来将他移到干的地方睡。从这些往事可以看出,叔叔不仅是板桥的伙伴,还充当着母亲的角色。郑板桥三十岁时,他的父亲死了,心情的悲痛和生活的困苦使他无心读书。

《七歌》之一写道:“今年父殁遗书卖,剩卷残编看不快。”这时板桥家里吃饭都成问题,他在《贫士》中记录了当时捉襟见肘的窘迫状况。诗云:“归来对妻子,局促无仪威。谁知相慰藉,脱簪典旧衣。入厨燃破釜,烟光凝朝晖。盘中宿果饼,分饷诸儿饥。待我宝贵来,鬓发短且稀。莫以新花枝,诮此蘼芜非。”这一段叙述中“妻子”的形象非常光辉、感人。在家里最困难的时候,郑板桥想向旧友借钱,受冷遇,最终没有开口。他觉得愧对妻子,妻子反而安慰他,将自己的发簪衣服拿去典当换钱,做饭给饥饿的孩子们吃。板桥说恐怕等到他经济条件好转时,妻子已经老了,头发也稀疏了。郑板桥告诫自己,一定不能因为年轻貌美的姑娘而嫌弃糟糠之妻。为了养家,板桥四处奔走,却一事无成。

《七歌》之五写道:“几年落拓向江海,谋事十事九事殆。……千里还家到反怯,入门忸怩妻无言。呜呼五歌兮头发竖,丈夫意气闺房沮。”“入门忸怩妻无言”、“丈夫意气闺房沮”等句,可以看出郑板桥在外很落魄,但回到家里妻子并没有责怪他,而是为他提供一个疗伤的归宿。《闲居》一诗写了板桥赋闲在家的生活状态,云:“荆妻拭砚磨新墨,弱女持笺索楷书。”妻子研磨,幼女写字,郑板桥非常享受这种闲适温馨的天伦之乐。乐。他的《雨中》也写了类似的生活,诗云:“终日苦应酬,连阴得闭门。……回廊足散步,把书行且温。家酿亦已熟,呼僮倾盎盆。小妇便为客,红袖对金樽。”

在郑板桥的笔下,母子情、主仆情、叔侄情、夫妻情都美好感人。板桥前三十年虽然生活极度贫穷,但他却收获了温暖的亲情,身边的人对他爱护有加。郑板桥家境贫寒,孩子们吃不饱穿不暖,哀号啼哭,他心疼不已,准备出外谋生。《七歌》之六道:“我生二女复一儿,寒无絮络饥无糜;啼号触怒事鞭朴,心怜手软翻成悲。萧萧夜雨盈阶戺,空床破帐寒秋水;清晨那得饼饵持,诱以贪眠罢早起。呜呼眼前儿女兮休呼爷,六歌未阕思离家。”孩子跟着受苦,板桥一直觉得愧对他们。郑板桥在《失题》中说王公贵族们过着骄奢淫逸的生活,而他们这样的穷人连过年都很凄然,只得许诺儿女明年“再补今朝压岁钱”。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