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糜尿鉴别诊断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俗语年前立春脱棉袄,年后立春三月寒, [复制链接]

1#

如今已是大寒节气,随着大寒节气的来临,立春的日子也就不远了。立春在民间也叫打春。有句俗语说,“年前立春脱棉袄,年后立春三月寒”,这是咋说的?到底准不准呢?

立春是新一轮二十四节气的开始,作为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首个节气,立春在北斗七星的斗柄指向“寅”位,太阳黄经达到°时,与上一轮二十四节气中的最后一个节气大寒交节。从字面上讲,立春中的“立”字是“开始”的意思;“春”字则代表着温暖和生长。而从气候学上说,只有每5天的日平均气温稳定在10℃以上的始日,也才能作为春季的开始。每年的春季也是指每候大约5天的平均气温在10℃——22℃的时间段。

俗语“年前立春脱棉袄,年后立春三月寒”,沿袭了大多数农谚俗语略带夸张式的说法。这句俗语中的“年前”和“年后”,都是指的农历上的春节。“三月”也是说的农历上的三月,而不是公历的3月。“脱棉袄”是在试图用夸张式的说法说明一时的气温偏高。对“三月寒”中的“寒”字也要做相对的理解,而不是说还像严冬里一样有彻骨的寒意。整句俗语的大概意思也就是说,如果立春的时间赶在了某一农历年的年前,那这个农历年春节期间给人的感觉就是很暖和。偏高的气温,甚至是有让人产生,想把过冬时穿在身上的棉袄脱下去的想法。而要是某一农历年份的立春赶在了大年初一之后,那未来农历三月的天气就可能表现出来一反常态的“寒意”。

一般来说,农谚俗语都不是空穴来风,而是农民对长期的生产和生活实践进行的经验总结。不过,农谚俗语大多都有自己的地域性,并不具备普适性。从气象科学的角度讲,俗语“年前立春脱棉袄,年后立春三月寒”还是有其道理的。

虽然说立春代表着春意将从此开始表现的逐渐浓厚,但立春开始时,我国也只有越城岭、都庞岭、萌渚岭、骑田岭、大庾岭等五岭以南的岭南地区,也才算得上是真正的春天。而国内93%的露地面积还是不能摆脱不同程度的“冷”气息。用民间的说法看“年前立春脱棉袄”,是因为立春赶在了上一个农历年的年末,这对下一个农历年讲就是“春脖子短”。就比如说年的立春日是2月3日、农历庚子年的腊月二十二。等到农历辛丑年过年的时候还有八九天的时间,因为“春脖子短”,春的气息应该是相对更浓了,气温也会因此变得更高些,扑面而来的暖意自然会难免让人产生换季脱掉棉袄,改穿其它衣服的感受和想法。

而如果是立春的时间赶在了某一农历年的春节过年期间,也就是年后,那这一农历年所要经历的春季时间就相对比较长。等到农历三月的时候,正赶上我国部分地区易发倒春寒的清明到惊蛰期间。尽管早前的气温已经升的相对较高,但因为后续倒春寒时有较为频繁的强冷空气袭击,常常会使温度急剧下降到12℃以下。既不利于农作物生长,也容易让前期已经充分感受过暖意的人们重新生出“寒”的感觉。这便是“年后立春三月寒”的道理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