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白癜风最好的方法 https://m-mip.39.net/nk/mip_4654498.html甘草:别名:甜草根、红甘草、粉甘草、粉草、皮草、棒草。
为豆科甘草属植物甘草GlycyrrhizauralensisFisch.、胀果甘草GlycyrrhizainflataBatalin及光果甘草GlycyrrhizaglabraL.的根和根状茎。
(1)甘草:多年生草本,高30~cm。根粗壮。呈圆柱形,味甜。外皮红棕色或暗棕色。茎直立、基部带木质,被白色短毛和刺毛状腺体。单数羽状复叶互生,叶柄长约6cm,托叶早落;小叶7~17,卵状椭圆形,长2~5.5cm,宽1~3cm,先端钝圆,基部浑圆,两面被腺体及短毛。夏日叶腋抽出总状花序,花密集;花萼钟状,被短毛和刺毛状腺体;蝶形花冠淡红紫色,长1.4~2.5cm,旗瓣大,矩状椭圆形,基部有短爪,翼瓣及龙骨瓣均有长爪。二体雄蕊。荚果条状长圆形,常密集,有时呈镰状以至环状弯曲,宽6~9mm,密被棕色刺毛状腺体;种子2~8,扁圆形或稍肾形。
(2)胀果甘草:主要特征为小叶数目较少,通常3~5,偶可达7,小叶边缘波卷状,压干后有皱褶,下面中肋上无毛或幼时有长毛。荚果很短,直而肿胀,光滑无毛或罕被短腺状糙毛。这种植物的根在当地与甘草及光果甘草均同作甘草入药。分布于新疆及甘肃西北部。
(3)光果甘草:主要特征为小叶椭圆形或长回状窄卵形,宽0.8~2.3cm,边缘通常平而无皱褶。花较短,长8~12mm。荚果扁,表面近光滑或被短毛,但无刺状的腺毛,含种子3~4粒。
生于干燥草原及向阳山坡。分布于东北、华北及陕西、甘肃、青海、新疆、山东等地区。
(1)甘草:根呈长圆柱形、长30~cm,直径0.6~3.5cm。表面红棕色、暗棕色或灰褐色,有明显的皱纹、沟纹及横长皮孔,并有稀疏的细根痕,外皮松紧不一,两端切面中央稍下陷。质坚实而重、断面纤维性,*白色,有粉性,横切面有明显的形成层环纹和放射状纹理,有裂隙。根茎表面有芽痕,横切面中心有髓。气微,味甚甜而特殊。以皮细紧、色红棕、质坚实、断面色*白、粉性足者为佳。粉甘草为去皮甘草,表面淡*色,平坦,有刀削及纵裂纹。
(2)胀果甘草:根茎及根木质粗壮,多灰棕色至灰褐色。质坚硬,易潮。断面淡*色或*色,纤维性,粉性少。味甜或带苦。根茎不定芽多而粗大。
(3)光果甘草:根茎及根质地较坚实。表面灰棕色,皮孔细而不明显。断面纤维性,裂隙较少、气微,味甜。
主产于内蒙古、甘肃、新疆、吉林白城。此外,陕西、青海、宁夏、河北、山西等地亦产。以内蒙古、甘肃、宁夏的质量最佳。新疆产量最大,内蒙古次之。销全国,并出口。
野生品秋季采挖,栽培品于播种3~4年后。在秋季采挖,除去残茎,按粗细分别晒干。
(1)甘草:含三萜皂苷甘草酸等,并含多种*酮成分,甘草苷、异甘草苷、二羟基甘草次酸、芒柄花*素、甘草西定、甘草醇、5-0-甲基甘草醇、异甘草醇等。此外,尚含β-谷甾醇、甘草新木脂素、甘露醇、葡萄糖、蔗糖、苹果酸、桦木酸、天冬酰胺、烟酸、微量挥发油和淀粉等。
(2)胀果甘草:含*酮类化合物,甘草查尔酮甲、甘草查尔酮乙、甘草*酮、甘草苷、甘草素,异甘草苷、异甘草素、芒柄花苷等;三萜类化合物,甘草酸、甘草次酸、11-脱氧甘草次酸、乌拉尔甘草皂苷乙,以及β-谷甾醇。
(3)光果甘草:所含成分与甘草相似,除含甘草酸、异甘草苷外,还含*酮类成分甘草西定等。
(1)解毒作用:甘草酸或其钙盐有较强的解毒作用,对白喉毒素、破伤风毒素有较强的解毒作用,对一些过敏性疾患、动物实验性肝炎、河豚毒及蛇毒亦有解毒作用。其解毒作用机制可能是多方面的,通过物理、化学方式的沉淀、吸附与结合,加强肝脏的解毒功能以及甘草酸的水解产物葡萄糖醛酸也是解毒作用的有效成分。甘草酸
有抑制艾滋病病毒的作用。
(2)抗炎及抗变态反应:甘草次酸对大鼠的棉球肉芽肿、甲醛性浮肿,结核菌素反应、皮下肉芽囊性炎症均有抑制作用。甘草酸铵、甘草次酸钠能有效地影响皮下肉芽囊性炎症的渗出期及增生期,其作用强度弱于或接近于可的松。甘草酸的各种制剂之抗炎作用,以琥珀酸盐的活性较高,但毒性亦大。甘草抗炎抗变态反应的原理尚未完全阐明。
(3)祛痰、镇咳作用:能促进咽喉及支气管的分泌,使痰容易咯出。甘草次酸衍化物对豚鼠及猫的实验性咳嗽均有显著的镇咳作用。
(4)对消化系统的作用:a.保护胃黏膜:甘草的各种制剂对大鼠实验性胃溃疡有明显的抑制作用。甘草的水提取物有保护胃黏膜,治疗胃溃疡的作用。据临床与药理研究观察,甘草水提物能增加胃黏膜细胞的“己糖胺”成分,使胃黏膜不受损害。甘草流浸膏灌胃后,能吸附胃酸,故能降低胃酸浓度,但吸收后也能发挥作用。对基础分泌量亦有抑制作用。b.解痉:甘草煎剂、流浸膏对动物离体肠管均有抑制作用。对乙酰胆碱、氧化钡、组胺等引起的肠痉挛有解痉作用。甘草对动物离体肠管及在体胃均有松弛作用。
(5)保肝作用:甘草对于动物实验性肝损伤,使其肝脏变性和坏死明显减轻,肝细胞内蓄积的肝糖原及核糖核酸含量大部恢复或接近正常,血清谷丙转氨酶活力显著下降,表明甘草具有抗肝损伤的作用。甘草酸和甘草次酸能防治大鼠实验性肝硬化的发生。(6)肾上腺皮质激素样作用:甘草能使多种动物的尿量及钠的排出减少,钾排出增加,血钠上升,血钙降低,肾上腺皮质小球带萎缩。甘草能使尿中游离型17-羟皮质类固醇排泄增加,结合型减少。小剂量表现胸腺萎缩,肾上腺重量增加,束状层幅度加宽,肾上腺维生素C含量降低等。甘草能显著增强和延长可的松的作用。甘草产生肾上腺皮质激素样作用的原理,有人认为是甘草次酸的化学结构与肾上腺皮质激素相似,作用也相似,系一种直接作用;也有人认为是一种间接作用,即甘草次酸抑制了肾上腺皮质固醇类在体内的破坏,因而血液中皮质类固醇含量相应增加,而呈现较明显的肾上腺皮质激素样作用。
(7)其他作用:a.甘草有对抗乙酰胆碱的作用,并能增强肾上腺素的强心作用。b.抗癌:甘草次酸对于大鼠实验性骨髓瘤及腹水肝瘤均有抑制作用。对小鼠艾氏腹水癌均有抑制作用。c.甘草与芫花合用有相反作用:二者共浸组的毒性较分浸组显著增高,芫花与甘草同用,利尿泻下作用受到抑制,能增强甘草毒性。
甘,平。归心、肺、脾、胃经。
补脾益气,清热解毒,祛痰止咳,缓急止痛,调和诸药。适用于脾胃虚弱,倦怠乏力,心悸气短,咳嗽痰多,脘腹、四肢挛急疼痛,痈疖肿毒,缓解药性、毒性、烈性。
2~10g。
不宜与海藻、京大戟、红大戟、甘遂、芫花同用。
脏躁,癔症:甘草15g,大枣30g,浮小麦12g,水煎服。(《金匮要略》甘麦大枣汤)
(1)商品甘草主要分东甘草和西甘草两大类,东甘草主产于东北及内蒙古东北部,原植物主要系甘草GlycyrrhizauralensisFisch.;西甘草主产于西北的内蒙古西部、甘肃南部、青海东部、山西及陕西的北部,原植物主要也是此种。
(2)西甘草之产于新疆及甘肃西北部的,除甘草、光果甘草、胀果甘草外,还有*甘草GlycyrrhizaeurycarpaP.C.Li,形态近甘草,托叶不存在,或脱落很早。小叶5~9片,少者为3片,椭圆形、倒卵形或卵形,先端尖,基部楔形或圆形,上面暗绿色,具暗褐色腺点,下面具*绿色腺点,有涂胶状光泽,与叶柄均有微毛,老叶则无毛。总状花序花较少,花淡紫色。果序不作头状,荚果长15~2.5cm,镰状弯曲,膨胀或略扁,背腹面不凹陷或于种子间略有1~3处下凹,被微柔毛和腺毛;种子4~7粒。根状茎淡*色,有鳞片;根部发达外皮褐色。分布于甘肃及新疆。质地较甘草稍次。本品含*甘草苷、甘草苷、异甘草苷、夏佛托苷、芒柄花苷、甘草酸及β-谷甾醇。
下面部分摘录于《中药处方一本全》
性味:性平,味甘。
功用:补脾益气,清热解毒,祛痰止咳,缓急止痛,调和诸药。用于脾胃虚弱,倦怠乏力,心悸气短,咳嗽痰多,脘腹、四肢挛急疼痛,痈肿疮毒,缓解药物毒性、烈性。用量1.5~9克。
验方:(1)乳糜尿:甘草24克,车前草15克,荠菜24克,水煎服。
(2)口腔溃疡:甘草15克,积雪草15克,马兰15,水煎服。
(3)食物中毒:甘草30克,绿豆30克,金银花30克,紫花地丁24克,水煎服。
下面部分摘录于《本草纲目》
本经上品
蜜甘、蜜草、美草、蕗草《别录》灵通《记事珠》国老《别录》〔弘景曰〕此草最为众药之主,经方少有不用者,犹如香中有沉香也。国老即帝师之称,虽非君而为君所宗,是以能安和草石而解诸毒也。〔甄权曰〕诸药中甘草为君,治七十二种乳石毒,解一千二百般草木毒,调和众药有功,故有国老之号。
〔陶弘景曰〕赤皮断理,看之坚实者,是抱罕草,最佳。抱罕乃西羌地名。亦有火炙干者,理多虚疏。又有紫甘草,细而实,乏时亦可用。
〔苏颂曰〕春生青苗,高一二尺,叶如槐叶,七月开紫花似柰冬,结实作角子如毕豆。根长者三四尺,粗细不定,皮赤色,上有横梁,梁下皆细根也。采得去芦头及赤皮,阴干用。今甘草有数种,以坚实断理者为佳。其轻虚纵理及细韧者不堪,惟货汤家用之。
〔李时珍曰〕甘草枝叶悉如槐,高五六尺,但叶端微尖而糙涩,似有白毛,结角如相思角,作一本生,至熟时角拆,子扁如小豆,极坚,齿啮不破,今人惟以大径寸而结紧断纹者为佳,谓之粉草。其轻虚细小者,皆不及之。
根〔修治〕〔雷(学攴)曰〕凡使须去头尾尖处,其头尾吐人,每用切长三寸,擘作六七片,入瓷器中盛,用酒浸蒸,从巳至午,取出暴干剉细用。一法:每斤用酥七两涂炙,酥尽为度。又法:先炮令内外赤*用。〔时珍曰〕方书炙甘草皆用长流水蘸湿炙之,至熟刮去赤皮,或用浆水炙熟,未有酥炙、酒蒸者。大抵补中宜炙用,泻火宜生用。
〔气味〕甘,平,无毒。(寇宗奭曰〕生则微凉,昧不佳;炙则温。〔王好古曰〕气薄味厚,升面浮,阳也。入足太阴、厥阴、少阴经。(时珍曰〕通入手足十二经。[徐之才曰)术、苦参、干漆为之使,恶远志,反大戟、芫花、甘遂、海藻。〔权曰〕忌猪肉。[时珍曰〕甘草与藻、戟、遂、芫四物相反,而胡洽居士治痰澼,以十枣汤加甘草、大*,乃是痰在膈上,欲令通泄,以拔去病根也。东垣李杲治项下结核,消肿溃坚汤加海藻。丹溪朱震亨治劳瘵,莲心饮用芫花。二方俱有甘草,皆本胡居士之意也。故陶弘景言古方亦有相恶相反者,乃不为害。非妙达精微者,不知此理。
〔主治〕五脏六腑寒热邪气,坚筋骨,长肌肉,倍气力,金疮尰(zhǒng足肿病),解毒。久服轻身延年〔本经〕。尰(zhǒng)肿也。温中下气,烦满短气,伤脏咳嗽,止渴,通经脉,利血气,解百药毒,为九土之精,安和七十二种石,一千二百种草〔别录〕。主腹中冷痛,治惊痫,除腹胀满,补益五脏,养肾气内伤,令人阴不痿,主妇人血沥腰痛,凡虚而多热者加用之〔甄权〕。安魂定魄,补五劳七伤,一切虚损,惊悸烦闷健忘,通九窍,利百脉,益精养气,壮筋骨〔大明〕。生用泻火热,熟用散表寒,去咽痛,除邪热,缓正气,养阴血,补脾胃,润肺〔李杲〕。吐肺痿之脓血,消五发之疮疽〔好古〕。解小儿胎毒惊痫,降火止痛〔时珍曰〕。
梢〔主治〕生用治胸中积热,去茎中痛,加酒煮玄胡索、苦楝子尤妙〔元素〕。
头〔主治〕生用能行足厥阴、阳明二经污浊之血,消肿导毒〔震亨〕。主痈肿,宜入吐药〔时珍〕。
〔震亨曰〕甘草味甘,大缓诸火,*中通理,厚德载物之君子也。欲达下焦,须用梢子。〔杲曰〕甘草气薄味厚,可升可降,阴中阳也。阳不足者,补之以甘。甘温能除大热,故生用则气平,补脾胃不足而大泻心火;炙之则气温,补三焦元气而散表寒,除邪热,去咽痛,缓正气,养阴血。凡心火乘牌,腹中急痛,腹皮急缩者,宜倍用之。其性能缓急,而又协和诸药,使之不争。故热药得之缓其热,寒药得之缓其寒,寒热相杂者用之得其平。〔好古曰〕五味之用,苦泄辛散,酸收咸软,甘上行而发,而本草言甘草下气何也?盖甘味主中,有升降浮沉,可上可下,可外可内,有和有缓,有补有泄,居中之道尽矣。张仲景附子理中汤用甘草,恐其僭上也;调胃承气汤用甘草、恐其速下也,皆缓之之意。小柴胡汤有柴胡、*芩之寒,人参、半夏之温,而用甘草者,则有调和之意。建中汤用甘草,以补中而缓脾急也;风髓丹用甘草,以缓肾急而生元气也,乃甘补之意。又曰:甘者令人中满,中满者勿食甘,甘缓而壅气,非中满所宜也。凡不满而用炙甘草为之补,若中满而用生甘草为之泻,能引诸药直至满所,甘味入脾,归其所喜,此升降浮沉之理也。经云,以甘补之,以甘泻之,以甘缓之,是矣。〔时珍曰〕甘草外赤中*,色兼坤离;味浓气薄,资全土德。协和群品,有元老之功;普治百邪,得王道之化。赞帝力而人不知,敛神功而己不与,可谓药中之良相也。然中满、呕吐、酒客之病,不喜其甘;而大戟、芫花、甘遂、海藻,与之相反。是亦迂缓不可以救昏昧,而君子尝见嫉于宵人之意欤?〔颂曰〕按孙思邈千金方论云:甘草解百药毒,如汤沃雪。有中乌头、巴豆毒,甘草入腹即定,验如反掌。方称大豆汁解百药毒,予每试之不效,加入甘草为甘豆汤,其验乃奇也。又葛洪肘后备急方云:席辩刺史尝言:岭南俚人解蛊毒药,并是常用之物,畏人得其法,乃言三百头牛药,或言三百两银药。久与亲狎,乃得其详。凡饮食时,先取炙熟甘草一寸,嚼之咽汁,若中毒随即吐出。仍以炙甘草三两,生姜四两,水六升,煮二升,日三服。或用都淋藤、*藤二物,酒煎温常服,则毒随大小溲出。又常带甘草数寸,随身备急。若经含甘草而食物不吐者,非毒物也。三百头牛药,即土常山也。三白两银药,即马兜铃藤也。
旧十五,新二十。
1.伤寒心悸(脉结代者):
甘草二两、水三升,煮一半,服七合,日一服。《伤寒类要》。2.伤寒咽痛(少阴证):
甘草汤主之。用甘草二两蜜水炙,水二升,煮一升半,服五合,日二服《张仲景伤寒论》。
3.肺热喉痛(有痰热者):
甘草炒二两,桔梗米泔浸一夜一两,每服五钱,水一钟半,入阿胶半片,煎服。《钱乙直诀》。
4.肺痿多涎(肺痿吐涎沫,头眩,小便数而不咳者,肺中冷也):
甘草干姜汤温之。甘草炙四两,干姜炮二两,水三升,煮一升五合,分服。《张仲景金匮要略》。
5.肺痿久嗽(涕唾多,骨节烦闷,寒热):
以甘草三两炙,捣为末。每日取小便三合,调甘草末一钱,服之。《广利方》。
6.小儿热嗽:
甘草二两,猪胆汁浸五宿,炙研末,蜜丸绿豆大,食后薄荷汤下十丸。名凉膈丸。《圣惠方》。
7.初生解毒:
小儿初生未可便与朱砂蜜。只以甘草一指节长,炙碎,以水二合,煮取一合,以绵染点儿口中,可为一蚬壳,当吐出胸中恶汁。此后待儿饥渴,更与之。令儿智慧无病,出痘稀少。《王璆选方》。
8.初生便闭:
甘草、枳壳煨各一钱,水半盏服。《全幼心鉴》。
9.小儿撮口(发噤):用生甘草二钱半,水一盏,煎六分,温服,令吐痰涎,后以乳汁点儿口中。《金匮玉函》。
10.婴儿目涩(月内目闭不开),或肿羞明,或出血者,名慢肝风:用甘草一截,以猪胆汁炙为末,每用米泔调少许灌之。《幼幼新书》。
11.小儿遗尿:
大甘草头煎汤,夜夜服之。《危氏得效方》。
12.小儿尿血:甘草一两二钱,水六合,煎二合,一岁儿一日服尽。《姚和众至宝方》。
13.小儿羸瘦:
甘草三两,炙焦为末,蜜丸绿豆大。每温水下五丸,日二服。《金匮玉函》。
14.大人羸瘦:
甘草三两炙,每旦以小便煮三四沸,顿服之,良。《外观台秘要》。
15.赤白痢下《崔宣州衍所传方》:
用甘草一尺,炙劈破,以淡浆水蘸三二度,又以慢火炙之,后用生姜去皮半两。二味以浆水一升半,煎取八合,服之立效。
另外,梅师方:用甘草一两炙,肉豆蔻七个煨剉,以水三升,煎一升,分服。
16.舌肿塞口(不治杀人):
甘草煎浓汤,热漱频吐。《圣济总录》。
17.太阴口疮:
甘草二寸,白矾一粟大,同嚼咽汁。《保命集》。
18.发背痈疽《崔元亮海上集验方》云(李北海言,此方乃神授,极奇秘):
用甘草三大两,生捣筛末,大麦面九两,和匀,取好酥少许入内,下沸水搜如饼状,方圆大于疮一分,热傅肿上,以绸片及故纸隔,令通风,冷则换之。已成者脓水自出,未成者肿便内消,仍当吃*芪粥为妙。
又一法:甘草一大两,水炙捣碎,水一大升浸之,器上横一小刀子,露一宿,平明以物搅令沫出,去沫服之,但是疮肿发背皆甚效。《苏颂图经》。
19.诸般痈疽:
甘草三两,微炙切,以酒一斗同浸瓶中,用黑铅一片溶成汁,投酒中取出,如此九度。令病者饮酒至醉,寝后即愈也。《经验方》。
20.一切痈疽(诸发,预期服之,能消肿逐毒,使毒不内攻,功效不可具述):用大横文粉草二斤捶碎,河水浸一宿,揉取浓汁,再以密绢过,银石器内慢火熬成膏以瓷罐收之。每服匙,无灰酒或白汤下,曾服丹药者亦解之,或微利无妨,名国老膏。《外科精要方》。
21.痈疽秘塞:生甘草二钱半,井水煎服,?能疏导下恶物。《直指方》。
22.乳痈初起:
炙甘草二钱,新水煎服,仍令人咂之。《直指方》。
23.些小痈疖:
发热时,即用粉草节,晒干为末,热酒服一、二钱,连进数服,痛热皆止。《外科精要方》。
24.痘疮烦渴:
粉甘草炙,栝楼根等分,水煎服之。甘草能通血脉,发疮痘也。《直指方》。
25.阴下悬痈(生于谷道前后,初发如松子大,渐如莲子,数十日后,赤肿如桃李,成脓即破,破则难愈):
也用横文甘草一两,四寸截断,以溪涧长流水碗,河水、井水不用,以文武火慢慢蘸水炙之,自早至午,令水尽为度,劈开视之,中心水润乃止。细剉,用无
灰好酒二小碗,煎至,温服,次日再服,便可保无虞。此药不能
急消,过二十日,方得消尽。
兴化守康朝病已破,众医拱手,服此两剂即合口,乃韶州刘从周方也。《李迅痈疽方》。
26.阴头生疮:
蜜煎甘草末,频频涂之神效。《千金方》。
27.阴下湿痒:
甘草煎汤,日洗三五度。古今录验代指肿痛甘草煎汤溃之。《下金方》。
28.冻疮发裂:
甘草煎汤洗之。次以*连、*檗、*芩末,入轻粉、麻油调傅。《谈野翁方》。
29.汤火灼疮:
甘草煎蜜涂。《李楼奇方》。
30.蛊毒药毒:
甘草节,以真麻油浸之,年久愈妙。每用嚼咽,或水煎服,神妙。《直指方》。
31.小儿中蛊(欲死者):
甘草半两,水一盏,煎五分服,当吐出。《金匮玉函》。
32.牛马肉毒:
甘草煮浓汁,饮一二升,或煎酒服,取吐或下。如渴,不可饮水,饮之即死。《千金方》。
33.饮馔中毒(未审何物,卒急无药):
只煎甘草荠苨汤,入口便活。《金匮玉函方》。
34.水莨菪毒(菜中有水莨菪,叶圆而光,有毒,误食令人狂乱,状若中风,或作吐):
以甘草煮汁服之,即解。《金匮玉函妙方》。
生甘草
炙甘草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