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糜尿鉴别诊断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第十三章线虫10其他寄生人体的线虫 [复制链接]

1#

第十三章线虫

第十节其他寄生人体的线虫一、东方毛圆线虫毛圆线虫(Trichostrongylus)是一类动物消化道寄生虫。偶可在人体寄生的毛圆线虫有:东方毛圆线虫、蛇行毛圆线虫、艾氏毛圆线虫和枪形毛圆线虫。我国以东方毛圆线虫(TrichostrongylusorientalisJimbo,)为主,这是一种寄生于绵羊、骆驼、马、牛及驴等动物的胃和小肠内的寄生虫,也可寄生于人体。成虫体纤细,无色透明,口囊不显著,咽管为圆柱形。雄虫长、宽为(4.3~5.5)㎜×(0.~0.)㎜,尾端具交合伞,有一对交合刺,末端有小钩。雌虫长、宽约(5.5~6.5)㎜×0.07㎜,阴门位于体后1/6处,产卵能力不强,子宫内含卵5~16个。卵长圆形,长、宽为(80~)μm×(40~47)μm,似钩虫卵而略长,但一端较尖,卵内细胞发育较早,新鲜粪便中的虫卵,一般多已发育至10~20个卵细胞阶段(图13-23)。成虫寄生于胃和小肠。体外发育过程与钩虫相似,人常因生食蔬菜或含吮草叶而经口感染。感染期幼虫侵入小肠粘膜,生活数日,然后返回肠腔,发育为成虫。图13-23东方毛圆线虫卵模式图本虫所引起的病理改变不甚明显。腹痛症状一般似较钩虫所引起的略为显著。严重时也可出现贫血及由虫体代谢产物所引起的毒性反应。但本虫常与钩虫感染混合存在,故难于确定哪些症状系由本虫而不是由钩虫所致。以粪便中查见虫卵为准。粪检方法常用饱和盐水浮聚法,亦可用培养法查丝状蚴。应注意与钩虫和粪类圆线虫的丝状蚴相区别。东方毛圆线虫主要分布于农村,似有一定的区域性,如四川潼南县感染率曾高达50%。全国人体肠道寄生虫感染调查结果表明,已查到有本虫感染的省(市)共18个,其中以海南的感染率(0.%)为最高,江西、浙江、云南、青海、福建、贵州六省的感染率均超出了全国平均感染率(0.%),估计全国感染人数约27万。本病防治原则与钩虫相同。二、美丽筒线虫美丽筒线虫(GongylonemapulchrumMolin,)是一种主要寄生于哺乳动物(特别是反刍动物)口腔与食道的寄生线虫。偶可寄生人体引起筒线虫病(gongylonemiasis)。美丽筒线虫成虫(图13-24)乳白色,细长如线状。在反刍动物内寄生者,雄虫长21.5~62㎜,宽0.1~0.3㎜;雌虫长可达32~㎜,宽0.2~0.5㎜。寄生于人体的雄虫长、宽平均25.16×0.20㎜,雌虫平均为52.09㎜×0.33㎜,体表有明显横纹。虫体前部表皮有许多大小不等、形状各异的角质突纵行排列。口小,有头乳突,前端两侧有一对颈乳突,其后为波浪状的侧翼。雄虫尾部有较宽的膜状尾翼,两侧不对称,上有13对有柄乳突。交合刺两支,大小不等,形状各异。雌虫尾端呈钝锥状,略向腹面弯曲,阴门略隆起,位于肛门稍前方。成熟雌虫子宫内充满含幼虫的虫卵。虫卵呈椭圆形,卵壳厚而透明,寄生于人体的美丽筒线虫卵长、宽为46~61μm×29~38μm。美丽筒线虫成虫寄生于羊、牛、猪、熊、猴及人的口腔和食道的黏膜或黏膜下层。雌虫产出的虫卵自黏膜破溃处进入消化道,随宿主粪便排出体外,被中间宿主粪甲虫、蟑螂等吞食后,在其消化道内孵出幼虫。幼虫穿过肠壁进入体腔,形成囊状体。含囊状体的昆虫被终宿主吞食后,在宿主胃内幼虫破囊而出,并侵入胃或十二指肠的黏膜内,逐渐向上潜行直至食管、咽或口腔等处黏膜内寄生,发育为成虫。自吞食囊状体到发育为成虫约需两个月。成虫在人体寄生期多为1年左右,个别的可长达10年。图13-24美丽筒线虫成虫模式图成虫在终宿主的上下唇、舌、颊、颚、齿龈、咽喉及食管等处寄生,对人体的损害主要是由于虫体移行及寄生时对局部的刺激所致。虫体移动甚快,使患者产生痒感、刺痛感、麻木感、虫样蠕动感以及异物感或肿胀感。寄生局部黏膜可出现水疱或血疱,有的患者可表现精神不安、失眠、恐惧等精神症状。在人体内寄生虫数一般为l~3条,最多者可达16条。以查见成虫为诊断依据。口腔黏膜有异物移动感应疑为本虫感染,检查黏膜如有病变或可疑处,以针挑破黏膜,取出虫体镜检即可确诊。美丽筒线虫宿主范围广泛,终宿主包括牛、羊、马、骡、骆驼、猪、猴、熊、狗、猫、鼠等,中间宿主包括粪甲虫、蜚蠊、螳螂、蝗虫、天牛、蝈蝈、豆虫等昆虫。本虫呈世界性分布,已报告有人体感染病例的国家有意大利、前苏联、保加利亚、摩洛哥、新西兰、斯里兰卡及我国。我国已报告病例的地区主要散见于长江以北,江南偶见。大多数感染者为青壮年,最小6岁,最大62岁;两性无差别,以从事农业及家务劳动者居多。卫生条件差和不良饮食习惯是造成感染的主要原因,如有些患者喜烤食或炒食蝗虫、螳螂、甲虫等昆虫。治疗可用手术取出虫体。防止感染主要是注意个人卫生、饮食卫生和环境卫生,应特别强调改变不良的饮食习惯。(刘文琪夏超明)三、结膜吸吮线虫结膜吸吮线虫(ThelaziacallipaedaRaillietHenry,)主要寄生于犬、猫等动物眼结膜囊内,也可寄生于人眼,引起结膜吸吮线虫病(thelaziosis)。因本病多流行于亚洲地区,故又称东方眼虫病。成虫(图13-25)体细长,圆柱形,乳白色、半透明,虫体表面具有边缘锐利的环形皱褶,侧面观其上下排列呈锯齿状。雌虫大小为(6.2~20.0)mm×(0.30~0.85)mm,近阴门端子宫内的虫卵逐渐变为内含盘曲的幼虫,雌虫直接产出幼虫,为卵胎生(ovoviviparity)。雄虫大小一般为(4.5~15.0)mm×(0.25~0.75)mm,尾端向腹面弯曲,由泄殖腔伸出长短交合刺2根。雌、雄虫尾端肛门周围均有数对乳突。幼虫大小为(~)μm×(13~19)μm,外被鞘膜,盘曲状,尾部连一大的鞘膜囊(图13-25)。图13-25结膜吸吮线虫成虫成虫主要寄生于犬、猫等动物的眼结膜囊及泪管内,偶尔寄生于人、兔等动物的眼部。雌虫直接产幼虫于结膜囊内,当中间宿主蝇类舐吸终宿主眼部分泌物时幼虫被吸入蝇体内,经2次蜕皮发育为感染期幼虫后进入蝇的头部口器。当蝇再舐吸人或其他动物眼部时,感染期幼虫自蝇口器逸出并侵入宿主眼部,经15~20天发育为成虫。成虫寿命可达2年以上。成虫寄生于人眼结膜囊内,以上结膜囊外眦侧为多见,也可见于眼前房、泪小管、泪腺及眼睑、结膜下等处。多侵犯一侧眼,少数病例可双眼感染。寄居虫数1条至数条,最多可达20余条。由于虫体表面锐利的环形皱褶的摩擦、头端口囊吸附引起的机械性损伤,加上虫体分泌物、排泄物的刺激及继发细菌感染等,可引起眼结膜炎症反应及肉芽肿形成。轻者无明显症状,或有眼部异物感、痒感、刺痛、流泪、畏光、分泌物增多、疼痛等,一般无视力障碍。婴幼儿不敢睁眼,有手抓眼的动作。家长可发现患儿眼球有白色细小的虫体爬行。重感染者可发生结膜充血,形成小溃疡面,角膜混浊、眼睑外翻等。如寄生在眼前房,可有丝状阴影移动感、睫状体充血、房水混浊、眼压升高、瞳孔扩大、视力下降等。如泪小管受损,可出现泪点外翻。诊断主要用镊子或棉签自眼部取出虫体,置盛有生理盐水的平皿中,可见虫体蠕动,用显微镜检查虫体特征即可明确诊断。本虫主要分布在亚洲。印度、缅甸、菲律宾、泰国、日本、朝鲜及俄罗斯的远东地区均有病例报告。我国的病例报告始于年,为世界最早发现。现已知我国有25个省、市、自治区有人体感染的病例报道,其中以江苏、湖北、安徽、河南、山东等地的病例较多。近年我国学者已证实冈田绕眼果蝇(Amiotaokadai)是我国结膜吸吮线虫的中间宿主,是本病的传播媒介。感染季节以夏秋季为主,与蝇类的季节消长相吻合。感染者最小3个月,最大者88岁,但以婴幼儿为主。本病在农村多于城市。传染源主要为家犬,其次是猫、兔等动物。根据—年的调查,安徽淮北重流行地区的某些村镇家犬的感染率高达76.7%,每犬的感染虫数可在30~60条。保虫宿主家犬的普遍存在,媒介中间宿主果蝇的广泛分布,再加上幼童不洁的眼部卫生,是结膜吸吮线虫病流行的主要因素。防蝇、灭蝇,搞好环境卫生,加强犬、猫等动物管理,注意个人卫生,特别注意眼部清洁是预防感染的主要措施。治疗可用1%~2%可卡因或地卡因溶液滴眼,虫体受刺激从眼角爬出,或用镊子取出。(沈继龙)四、棘颚口线虫棘颚口线虫(GnathostomaspinigerumOwen,)是犬、猫的常见寄生虫,也寄生于虎、狮、豹等野生动物,偶可寄生于人体,引起颚口线虫病(gnathostomiasis)。成虫寄生于终宿主胃壁的瘤块中。虫体粗大,圆柱形,两端略向腹面弯,色微红。雄虫长11~25mm,雌虫长25~54mm。虫体前端略膨大成球形,上有4~8圈尖锐的倒钩,口周围有两个明显而肥厚的唇。虫体前部和近尾端体表被有无数体棘,体棘的形状和数目是分类的依据之一。雄虫末端膨大成假交合伞,有4对有柄乳突;交合刺一对,不等长。雌虫阴门位于体中部偏后(图13-26)。图13-26棘颚口线虫模式图虫卵椭圆形,透明,*棕色,一端有一透明塞,呈帽状突起。虫卵长、宽为65~70μm×38~40μm,内含1~2个细胞。棘颚口线虫的终宿主主要为犬和猫。虫卵从瘤块中破溃而出,随宿主粪便排出体外,在27~31℃水中经一周发育,卵内孵出的第一期幼虫进入第一中间宿主剑水蚤,在其体腔内经7~10天发育为第二期幼虫。此期幼虫长0.5mm,头部已呈球形,上有4圈小钩。含第二期幼虫的剑水蚤被第二中间宿主淡水鱼类吞食后,幼虫经肠壁至肌肉,约一个月后形成第三期幼虫,外有囊壁包裹。终宿主犬、猫吞食感染的鱼类后,第三期幼虫在胃中脱囊,幼虫穿过肠壁,经肝脏移行至肌肉或组织中,最后到达胃壁发育为成虫。感染后约天,卵开始在宿主粪便中出现。在动物胃壁的瘤块中可有一个或数个虫体。有些动物如蟹、蝲蛄、蛙、蛇、龟、鱼,鸟、鸡、鼠及猪等吞食了感染本虫幼虫的鱼后,幼虫不能继续发育,仍停留在第三期幼虫状态,成为本虫的转续宿主。当终宿主吞食了上述动物后,幼虫继续发育为成虫。人不是本虫适宜的宿主,除个别病例外,所见的虫体多为第三期幼虫或未完全性成熟的早期成虫。寄生后所引起的病变主要是由于虫体在移行时对全身各处,特别是皮肤、皮下组织及肌肉的损害。病灶局部有大量嗜酸性粒细胞、浆细胞及中性粒细胞浸润,也可停留在某一寄生部位形成以脓肿为中心的结节型损害,常见于胸、咽、面、腹、手及眼前房等处。虫体也可移行于皮肤的表皮和真皮之间,引起匐行疹或皮下游走性包块,局部皮肤发红或有水肿,疼痛多不明显,可有痒感。幼虫也可在消化、呼吸、泌尿、神经等系统内移行,临床表现因累及的器官不同而异。曾有报道在尿及痰中发现活虫,亦有进入脊髓和脑而引起嗜酸性粒细胞性脑脊髓炎的报告。自可疑病变组织中检取虫体是最可靠的诊断方法。无明显体表损害的可疑患者,可用皮内试验及血清学试验作辅助诊断。本虫是人兽共患寄生虫病的重要病原体之一,在我国分布广泛。猫的感染率可高达40%。人体病例见于日本、泰国、柬埔寨、越南、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菲律宾、印度、孟加拉、巴基斯坦和我国,以日本和泰国的病例为多。人体感染主要是由于食入含有感染期幼虫的鱼类所致,生食含有第三期幼虫的猪及鸡等转续宿主肉类亦可感染。预防主要是加强饮食卫生,不食生的鱼、肉。治疗主要采取手术取虫,应用噻苯达唑等药亦可奏效。(刘文琪夏超明)五、艾氏小杆线虫艾氏小杆线虫[Rhabditis(Rhabditella)axei(Cobbold,)Chitwood,]亦称艾氏同杆线虫,属小杆总科的小杆科(Rhabditidae)。本虫原营自生生活,常出现于污水及腐败植物中,偶可寄生于人体,引起艾氏小杆线虫病(rhabditelliasisaxei)。该病曾认为属罕见线虫病,但我国从年始报道,迄今已发现例,分别从粪便和尿液中检出,以从粪便中检出者居多,达例。成虫(图13-27)纤细,圆柱状,体表光滑;食管呈杆棒状,前后各有1个咽管球;尾部极尖细而长。雄虫长约1.2mm。雌虫长约1.5mm,生殖器官为双管型,子宫内含卵4~6个。虫卵长椭圆形,大小为(48~52)μm×(28~32)μm,无色透明,壳薄而光滑,与卵细胞之间有透明的间隙,与钩虫卵相似,略小,极易混淆。图13-27艾氏小杆线虫模式图艾氏小杆线虫营自生生活,雌、雄交配后产卵,卵孵化出杆状蚴。杆状蚴能摄食,常生活于腐败的有机物或污水中,经过蜕皮、发育成成虫。各期虫体对人工肠液(pH8.4)有较高的耐受性,在人工胃液(pH1.4)内虫卵可存活24小时,但在正常人尿中存活不久。人体感染途径可能是经消化道或经泌尿道上行感染,在污水中游泳、捕捞水产品而接触污水或误饮污水均为幼虫侵入人体提供了机会。本虫侵入消化系统常引起腹痛、腹泻,但亦可无明显的症状和体征;侵入泌尿系统可引起发热、腰痛、血尿、尿频、尿急或尿痛等泌尿系统感染症状,肾实质受损时可出现下肢水肿和阴囊水肿、乳糜尿,尿液检查有蛋白尿、脓尿、低比重尿和氮质血症。在尿液的沉淀物或粪便中发现虫体或虫卵是确诊本病的依据。本虫卵与钩虫卵相似,易混淆。成虫与粪类圆线虫极易混淆,可用小试管培养法镜检成虫,根据形态学的特点区别,鉴别要点见表13-5。表13-5艾氏小杆线虫与粪类圆线虫成虫形态鉴别我国已报道的人体感染分布于湖北、湖南、贵州、云南、河南、广东、海南、新疆、西藏、浙江、上海、江西、福建、山东、陕西和天津等16个省市。日本、墨西哥、以色列等国也有病例报道。曾在兔、犬、猴和鼠等动物粪便中检获本虫。注意个人卫生,避免饮用污水或接触污水及腐败植物是预防艾氏小杆线虫病的关键。治疗药物可用阿苯达唑、甲苯达唑等。(牛安欧)(文献资料源自全国高等学校教材《人体寄生虫学》第七版,李雍龙主编,年人民卫生出版社。)

过往章节,点击下划线文字查看

目录

第一篇总论第一章引言第一节寄生虫对人类的危害第二节我国寄生虫病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第三节正在出现的寄生虫病第四节寄生虫学的研究与发展方向

第二章寄生虫的生物学

第一节寄生关系及其演化第二节寄生虫生活史、寄生虫与宿主类型第三节寄生虫的营养与代谢第四节寄生虫的生殖潜能第五节寄生虫的分类系统

第三章寄生虫与宿主的相互关系及寄生虫感染的特点

第四章寄生虫感染的免疫

第五章寄生虫病的流行与防制

第一节寄生虫病流行的环节

第二节影响寄生虫病流行的因素

第三节寄生虫病流行的特点

第四节寄生虫病的防治原则

第二篇医学原虫学

第六章医学原虫概论

第七章叶足虫

第一节溶组织内阿米巴

第二节其他消化道阿米巴

第三节致病性自由生活阿米巴

第八章鞭毛虫

第一节杜氏利什曼原虫

第二节锥虫

第三节蓝氏贾第鞭毛虫

第四节阴道毛滴虫

第五节其他毛滴虫

第九章孢子虫

第一节疟原虫

第二节刚地弓形虫

第三节隐孢子虫

第四节其他孢子虫

第十章纤毛虫

结肠小袋纤毛虫

第三篇医学蠕虫学

第十一章吸虫

第一节概论

第二节华支睾吸虫

第三节布氏姜片吸虫

第四节肝片形吸虫

第五节并殖吸虫

第六节裂体吸虫(血吸虫)

第七节其他人体寄生吸虫

第十二章绦虫

第一节概论

第二节曼氏迭宫绦虫

第三节阔节裂头绦虫

第四节链状带绦虫

第五节肥胖带绦虫

第六节亚洲牛带绦虫

第七节微小膜壳绦虫

第八节缩小膜壳绦虫

第九节细粒棘球绦虫

第十节多房棘球绦虫

第十一节犬复孔绦虫

第十二节其他人体寄生绦虫

第十三章线虫

第一节概论

第二节似蚓蛔线虫

第三节毛首鞭形线虫

第四节蠕形住肠线虫

第五节十二指肠钩口线虫和美洲板口线虫

第六节粪类圆线虫

第七节旋毛形线虫

第八节丝虫

一、班氏吴策线虫和马来布鲁线虫二、旋盘尾丝虫三、罗阿罗阿丝虫

第九节广州管圆线虫

本篇章相关资料

蛔虫、鞭虫、钩虫-线虫(上)?形态看看

旋毛虫、蛲虫、丝虫-线虫(下)【形态看看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