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脾为气血生化之源的理论基础是
A.气能生血
B.人以水谷为本
C.脾主升清
D.脾能运化水谷精微
2.下列各项,属脾主运化生理功能的是
A.统摄血液
B.运输精微
C.升清降浊
D.喜燥恶湿
3.肝主疏泄功能最关键的是
A.调畅气机
B.调畅情志
C.促进骨骼发育
D.促进脾胃的运化
4.肝藏血和脾统血的共同功能是
A.贮藏血液.
B.调节血量
C.濡养脏腑
D.防止出血
答案解析
1、D
脾胃同居中焦,是人体对饮食物进行消化、吸收并输布其精微的主要脏器。人出生之后,生命活动的继续和精气血津液的化生和充实,均赖于脾胃运化的水谷精微,故称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后天之本。
2、B
解析:脾主运化,是指脾具有把饮食水谷转化为水谷精微(即谷微)和津液(即水精),并把水谷精微和津液吸收、转输到全身各脏腑的生理功能。
3、A
肝主疏泄指肝气具有疏通、畅达全身气机的作用。
4、D
肝藏血与脾统血的共同生理功能防止出血。
3.脾的生理机能与特性
(1)主运化
指脾具有把饮食水谷转化为水谷精微(即谷精)和津液(即水精),并把水谷精微和津液吸收、转输到全身各脏腑的生理机能包括运化食物和运化水液两个:
运化食物:食物经胃的受纳腐熟,被初步消化后,变为食糜,下送于小肠作进一步消化,经脾气的作用,则分为清浊两部分。其精微部分,经脾气的激发作用由小肠吸收,再由脾气的转运作用输送到其他四脏,内养五脏六腑,外养四肢百骸。
运化水液:指脾气将水液化为水精,亦即津液,并将其吸收、转输到全身脏腑的生理机能。脾气转输津液的途径及方式有四:一是上输于肺;二是向四周布散;三是将胃、小肠、大肠中的部分水液经过三焦下输膀胱,成为尿液生成之源;四是居中枢转津液,使全身津液隨脾胃之气的升降而上腾下达;肺之上源之水下降,膀胱水府之津液上升。脾气健运,津液化生充足,输布正常,脏腑形体官窍得养。
运化食物和运化水液,是脾主运化的两个方面,二者是同时进行的。饮食物的消化及其精微的吸收、转输都由脾所主,故称为“后天之本”。脾为“后天之本”的理论,对养生防病有着重要意义。
(2)主统血
指脾气具有统摄、控制血液在脉中正常运行面不逸出脉外的作用。脾气统摄血,实际上是气的固摄作用的体现。
(3)生理特性
①脾气上升:脾主升清,脾主升举内脏
②喜燥恶湿。“脾生湿”“湿困脾”“脾恶湿”“脾燥则升”等说法。据以上两生理特性推测,脾气下陷的病机主要有二:一是脾气虚衰,无力升举,又称为中气下陷:二是脾湿所困,不得上升反而下陷。
③脾为孤脏。
(4)脾精、脾气、脾阴、脾阳的生理作用
脾精,主要指脾吸收的水谷之精。脾精由脾气转输到其他四脏,化为诸脏之精,故《素问·玉机真藏论》有“脾为孤藏,中央土以灌四傍"之说。其中脾精之浓厚者化营化血,轻清者化卫化气故又有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之论。脾精不足则既乏化营生血之源,亦缺生卫化气之本,可出现形体消瘦、面色萎*、少气乏力,倦息神疲等血与气皆虚的症状。
脾气由脾精化生,具有化水谷为精微,化水饮为津液,转输水谷之精于全身各脏膀形体官窍,并能统摄血液等作用。脾气虚衰,可见食少腹胀、少气懒言、四肢乏力、面色苍白、形体消瘦或浮肿、舌淡苔白、脉弱等症,还可出现内脏下垂及各种出血或失精(如蛋白尿、乳糜尿)症状。
脾阴即脾气中的具有凉润、宁静等作用的部分,脾阳是脾气中具有温煦、推动等作用的部分。脾阴虚则虚热内生,可见消瘦、烦热、食少、口居生疮、舌红少、脉细数。
脾阳虚则虚寒内生,表现为腹胀食少、腹痛喜温、大津液、便清稀、形寒肢冷、面色?白,或周身浮肿、舌质肥胖、苔白滑、脉沉迟无力。
4.肝的生理机能与特性
(1)主疏泄
指肝气具有疏通、畅达全身气机的作用。主要表现于以下几个方面:
①促进血液与津液的运行输布:血液的运行和津液的输布代谢,有赖于气机的调畅。肝气疏泄,调畅气机,使全身脏腑经络之气的运行畅达有序。气能运血,气行则血行,故说肝气的疏泄作用能促进血液的运行,使之畅达而无瘀滞。
②促进脾胃运化和胆汁的分泌排泄:肝气疏泄,畅达气机,促进和协调脾胃之气的升降,从而促进脾肾的运化。乃肝之余气所化,其分泌和排泄受肝气输布作用的影响。肝气疏泄,气机调畅,胆汁才能够正常的分泌。
③调畅情志:肝气流泄,能调畅气机,因面能使人心情舒畅,既无亢奋,也无抑郁。情志活动分属五脏,依赖于气机的调畅,因肝土疏泄,调畅气机,新以肝具有河畅情志的生理机能。
④促进男子排精与女子排卵行经:“主闭藏者肾也,司疏泄者肝也。”男子精液的贮藏与疏泄,是肝肾二脏之气的闭藏与疏泄作用相互协调的结果。肝气疏泄,则精液排泄通畅有度;肝失疏泄,则排精不畅而致精瘀。女子的按时排卵,也是肝气疏泄和肾气闭藏作用相互协调的体现。气机调畅又是女子行经能否通畅有度的重要条件,因而亦受肝气的输布作用的影响。
肝气的疏泄作用失常,称为肝失疏泄。其病机主要有三个方面:一为肝气郁结,疏泄失职。临床多见,悲忧欲哭,胸胁、两乳等部位胀痛不舒等症。二是肝气亢逆,疏泄太过临床表现为急躁易怒,失眠头痛,面红目赤,胸胁乳房走窜张痛,或血随气逆面吐血、咯血,甚则突昏迷,如《素问·调经论》说:“血之与气并走于上,则为大厥,厥则暴死,气复反(返)则生,不反则死。”三是肝气虚弱,输布不及,升发无力,表现出一系列因虚而郁滞的临床表现,如忧郁胆怯,懈息乏力、头晕目眩两胁虚闷,时常太息,脉弱等。《灵枢·本神》说:“肝气虚则悲。”
(2)主藏血
指肝脏具有贮藏血液、调节血量和防止出血的功能。肝藏血的生理意义有以下六个方面:
①涵养肝气:肝贮藏充足的血液,化生和涵养肝气,使之冲和畅达,发挥其正常的疏泄作用。
②调节血量:在正常情况下,人体各部分的血量,是相对恒定的。但是随着机体活动量的增减、情绪的变化、外界气候的变化等因素,人体各部分的血量也随之有所变化。如剧烈运动或情绪激动时,外周血流量增加;而在安静或休息时,外周血液分配量则减少。《素问·五藏生成》说:“人卧则血归于肝”,唐代王冰注解说“肝藏血,心行之,人动则血运于经,人静则血归于肝脏。何者?肝主血海故也。”这种变化是通过肝的藏血和疏治机能协调面实现的。
③濡养肝及筋目:“肝受血而能视,足受血而能步、掌受血而能担、指受血而能摄。”
④化生和满养魂,维持正常神志及睡眼。《灵枢·本神》说:“肝藏血,血舍魂。”肝血不足,魂不守合,可见失眠,梦呓、梦游等。
⑤为经血之源:肝藏血而称为血海,冲脉起于胞中而通于肝,与女子月经来潮密切相关,也称为“血海”。女子以血为本,肝藏血充足,冲脉血液充盛,是其月经按时来潮的重要保证。
⑥防止出血:肝主凝血以防止出血。气有固摄血液之衡,肝气充足,则能固摄肝血而不致出血;又因阴气主凝,肝血充足,肝阳被涵,阴阳协调,则能发挥凝血作用面防止出血。
(3)生理特性
①肝为刚脏:指肝气主升主动,具有刚强躁急的生理特性而言。
②肝气升发:指肝气的向上升动和向外发散以调畅气机的生理特性。
(4)肝血、肝气,肝阴、肝阳的生理作用
肝血,即肝所藏之血,有濡养目、筋、爪,化生和涵养魂与怒的作用。肝血亏虚,筋、目、魂、怒等不得濡养或涵养,则出现头昏眼花、夜盲、梦呓,易怒,肢体震颤等征象。
肝气由肝血化生,具有升发的特性,能畅达全身气的运行,进而调畅血液与津液的运行输布,调畅脾胃之气的升降,调畅胆计的分泌与排泄,训畅情活动,调畅男子泄精、女子排卵和月经等。肝血是肝气中具有凉润、宁静、抑制作用的部分,肝阳是肝气中具有温煦、推动、兴奋作用的部分。肝阴与肝阳协调,肝气冲和条达。
肝阴不足则肝阳偏亢,可见眩晕、头痛,耳鸣,目涩、少寐、急躁易怒、脉弦细等症;阳亢化风又可见抽搐、掉摇等症。
肝阳虚而则肝阴偏盛,肝脉寒滞,可见少腹冷痛拘急,或小腹隐痛而畏寒,囊冷阴湿或阳痿,四肢厥冷,颠顶疼痛,舌淡苍白滑,脉沉缓等症。
编辑:六月底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