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糜尿鉴别诊断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组织学与胚胎学第4版 [复制链接]

1#

组织学与胚胎学

第一章绪论

1、组织学:是研究正常机体微细结构及其相关功能的学科。

2、研究内容:细胞、组织、器官、系统。

[1]细胞:一切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2]组织:由细胞和细胞外基质构成

3、人体组织分四大类:上皮组织、结缔组织、肌组织和神经组织。

4、常用光镜标本制作技术

[1]涂片:血液、精液、唾液等

[2]铺片:肠系膜等薄组织

[3]磨片:坚硬组织(骨和牙等)

①用酸(如稀硝酸)脱钙后常规制成标本②直接磨成薄片标本进行观察

[4]切片

光学显微镜(LM)、电子显微镜(EM)

5、石蜡切片术基本程序(石蜡标本的制备):

取材和固定,蛋白质凝固剂(常用甲醛)固定新鲜组织块(多不超1.0cm^3)

脱水和包埋,用酒精脱水,在用石蜡。

切片和染色,常用方法:苏木精--伊红染色法,(HE染色法)苏木精染液为碱性,紫蓝色。伊红为酸性,红色。

封片(封固保存)。

嗜酸性:线粒体、溶酶体、细胞质、细胞外基质、胶原纤维

嗜碱性:细胞核、粗面内质网、游离核糖体,细胞核染色质

切片为5~10μm

特殊染色:亲银性(直接还原硝酸银)、嗜银性(加还原剂)、嗜铬性(重铬酸盐处理)、异染性(染料与染色不同)

6、一般组织化学术:

基本原理:在切片上加某种试剂,与组织中的待检测物质发生化学反应,最终产物为有色沉淀物或重金属沉淀,以便镜下观察。

如显示糖类常用过碘希夫反应(即PAS反应)显示多糖或糖蛋白的糖链。

检测组织或细胞中有无多糖存在。糖被强氧化剂过碘酸氧化形成醛,再与无色的品红硫酸复合物(希夫试剂)结合,形成紫红色反应物。

第三章上皮组织

1、上皮组织特点:细胞多、形态规则、排列紧密、少间质。细胞有极性(游离面和基底面)一般无血管和淋巴管有丰富的感觉神经末梢2、根据背负上皮构成细胞的层数和细胞形态进行分类和命名分以下几类上皮组织按功能分为:被覆上皮、腺上皮上皮类型主要分布单层上皮单层扁平上皮单层立方上皮单层柱状上皮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内皮:心、血管、淋巴管腔面间皮:胸膜、腹膜、心包膜表面其他:肺泡和肾小囊壁层肾小管、甲状腺滤泡、睫状体等胃、肠、胆囊、子宫、输卵管呼吸管道(气管、支气管)复层上皮复层扁平上皮复层柱状上皮变移上皮未角化:口腔、食管、阴道内表面角化:皮肤表皮眼睑结膜、男性尿道肾盏、肾盂、输尿管、膀胱*男性尿道不是变移上皮。眼角膜和睾丸内神经小管是特殊上皮。*上皮组织的功能:分泌、吸收、保护3、细胞表面的特殊结构:游离面、侧面、基底面[1]上皮细胞侧面的特化结构为细胞连接,仅电镜下可见,分为:紧密连接、缝隙连接、中间连接、桥粒。[2]上皮细胞游离面分布:纤毛、微绒毛(其中纵行的微丝向下连于微丝)[3]上皮细胞基底面分布:基膜、质膜内褶、半桥粒4、名词解释内皮:衬托在心、血管、淋巴管腔面的单层扁平上皮间皮:分布在胸膜、腹膜、心包膜表面的单层扁平上皮微绒毛:是上皮细胞游离面伸出的微细指状突起,电镜下清晰可见,增加细胞吸收表面积纤毛:是上皮细胞游离面伸出的粗而长的突起,具有节律性定向摆动的能力基膜:是上皮细胞基底面与深部结缔组织之间共同形成的薄膜,靠近上皮的部分是基板,与结缔组织相接的部分是网板

第四章结缔组织

1、上皮组织特点:细胞多、形态规则、排列紧密、少间质。细胞有极性(游离面和基底面)一般无血管和淋巴管有丰富的感觉神经末梢

2、根据背负上皮构成细胞的层数和细胞形态进行分类和命名分以下几类

上皮组织按功能分为:被覆上皮、腺上皮上皮类型主要分布单层上皮单层扁平上皮单层立方上皮单层柱状上皮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内皮:心、血管、淋巴管腔面间皮:胸膜、腹膜、心包膜表面其他:肺泡和肾小囊壁层肾小管、甲状腺滤泡、睫状体等胃、肠、胆囊、子宫、输卵管呼吸管道(气管、支气管)复层上皮复层扁平上皮复层柱状上皮变移上皮未角化:口腔、食管、阴道内表面角化:皮肤表皮眼睑结膜、男性尿道肾盏、肾盂、输尿管、膀胱*男性尿道不是变移上皮。眼角膜和睾丸内神经小管是特殊上皮。*上皮组织的功能:分泌、吸收、保护3、细胞表面的特殊结构:游离面、侧面、基底面[1]上皮细胞侧面的特化结构为细胞连接,仅电镜下可见,分为:紧密连接、缝隙连接、中间连接、桥粒。[2]上皮细胞游离面分布:纤毛、微绒毛(其中纵行的微丝向下连于微丝)[3]上皮细胞基底面分布:基膜、质膜内褶、半桥粒4、名词解释内皮:衬托在心、血管、淋巴管腔面的单层扁平上皮间皮:分布在胸膜、腹膜、心包膜表面的单层扁平上皮微绒毛:是上皮细胞游离面伸出的微细指状突起,电镜下清晰可见,增加细胞吸收表面积纤毛:是上皮细胞游离面伸出的粗而长的突起,具有节律性定向摆动的能力基膜:是上皮细胞基底面与深部结缔组织之间共同形成的薄膜,靠近上皮的部分是基板,与结缔组织相接的部分是网板

结缔组织的一般特点:

由细胞和细胞外基质(纤维、基质、组织液)构成。

细胞分散,无极性

有血管

分布广

功能多:支持、连接、营养、保护、防御、修复....

由胚胎时期的间充质演化而来。间充质由间充质细胞和无定型基质构成,不含纤维。

结缔组织的分类:固有结缔组织、软骨、骨、血液

[1]固有结缔组织分类:

疏松结缔组织、致密结缔组织、脂肪组织、网状组织

(一)细胞(数量少,种类多)

1、疏松结缔组织内含有成纤维细胞、巨噬细胞、浆细胞、肥大细胞、脂肪细胞、未分化的间充质细胞(仅其可以生成细胞其他不能)、白细胞。

2、成纤维细胞:是疏松结缔组织中最主要的细胞成分,

LM:胞体成扁平椭圆形星状,核大、着色浅、胞质成弱嗜碱性

EM:粗面内质网、游离核糖体、Golgi复合体

功能:合成、分泌蛋白质(能产生纤维与基质的细胞)。

3、成纤维细胞功能处于静止状态时,称为纤维细胞。

LM:呈长梭形,核小色深、胞质弱嗜酸性。

EM:粗面内质网少、Golgi复合体不发达

功能:一定条件下(如创伤修复、结缔组织再生)变为——成纤维细胞

4、巨噬细胞:形态多样,随功能状态而改变。

来源于单核细胞,疏松结缔组织内的巨噬细胞又称组织细胞。

LM:嗜酸性,含有异物颗粒和空泡。

功能:

趋化性定向运动

吞噬作用(特异性吞噬与非特异性吞噬)

抗原提呈作用(MHC-II类分子+抗原肽提呈抗原给淋巴细胞)

分泌功能(溶菌酶、补体、细胞因子如白细胞介素)

6、浆细胞(来源:B淋巴细胞):

LM:强嗜碱性,核旁见浅染色区——核周晕

EM:粗面内质网、游离核糖体、Golgi复合体中心体

功能:合成和分泌免疫球蛋白即抗体(体液免疫)。

7、肥大细胞:具有异染性,胞质内充满了粗大的嗜碱性分泌颗粒,可被醛复红染成紫色,

[1]异染性的嗜碱性颗粒内含有肝素(局部抗凝血作用)、组胺、嗜酸性粒细胞趋化因子(嗜酸性粒细胞具有抗过敏的作用)。

[2]细胞还合成白三烯释放,白三烯不在颗粒中。

功能:参与过敏反应

8、脂肪细胞:合成和贮存脂肪,参与脂质代谢。

9、未分化间充质细胞:形态与成纤维细胞相似,分化程度最低。

10、白细胞:防御。以嗜酸性粒细胞、淋巴细胞、中性粒细胞多见

(二)细胞外基质(大量的纤维、基质和组织液)

1、纤维:胶原纤维、弹性纤维、网状纤维。

[1]、胶原纤维:数量最多,新鲜时呈白色,HE染色嗜酸性,例如:肌腱

[2]、弹性纤维;弹性大,含量较胶原纤维少,但分布广,新鲜状态呈*色,又名*纤维,用醛复红将弹性纤维染成紫色。例如:*韧带

[3]、网状纤维:又称嗜银纤维,疏松结缔组织中含量最少。

2、基质:限制细菌扩散的防御屏障。

[1]蛋白多糖[2]糖蛋白

3、组织液:毛细血管动脉、毛细淋巴管、毛细血管静脉

第七章肌组织

1、肌组织由肌细胞(肌纤维)和细胞间质构成。

[1]肌细胞的细胞膜称为"肌膜",细胞基质称为"肌浆",滑面内质网称为"肌质网"。

[2]细胞间质:结缔组织、血管、淋巴管、神经

肌组织功能:收缩

2、肌组织分为骨骼肌(随意肌)、心肌、平滑肌(后二者为不随意肌受自主神经支配)。骨骼肌和心肌(横纹肌)、平滑肌(无横纹肌)3、骨骼肌

①光镜结构:

长圆柱状,肌纤维是多核细胞,位于肌膜下方,肌质中有沿肌纤维长轴平行排列的肌原纤维。

肌卫星细胞:可分化形成肌纤维

周期性横纹:明带[I带]:Z线。暗带[A带]:H带M线

肌节:两条相邻Z线之间的一段肌原纤维,由1/2[I带]+[A带]+1/2[I带]组成.

②超微结构:

[1]肌原纤维:由粗细两种肌丝构成。粗肌丝位于A带两端游离中间借M带固定,由肌球蛋白组成,头部为ATP酶,能结合ATP形成横桥。

细肌丝固定在Z线,由肌动蛋白、肌钙蛋白、原肌球蛋白组成。

[2]横小管:肌膜向肌浆内凹陷形成的管状结构。位于A带与I带交界处。

功能:可将肌膜的兴奋迅速传递到肌节。[3]肌浆网:肌纤维内特化的滑面内质网在两个横小管之间交联成网纵行包绕每条肌原纤维——纵小管终池:横小管两侧的肌质网扩大成环形的扁囊。三联体:每条横小管与两侧的终池组成。4、骨骼肌纤维收缩原理:细肌丝向粗肌丝内滑动,明带缩短,肌节缩短,肌纤维收缩、H带变窄,但暗带长度不变,5、心肌:

①光镜结构:

分支短杆状,多数心肌纤维有一个核,少数双核,位于细胞中央。心肌的连接处称为闰盘。

②超微结构:

横小管短粗,在Z线水平。特有闰盘仅高倍镜下可见,Z线水平,具有内分泌功能,分泌心房钠尿肽。闰盘的超微结构:中间连接、桥粒、缝隙连接。

1、肌组织由肌细胞(肌纤维)和细胞间质构成。

[1]肌细胞的细胞膜称为"肌膜",细胞基质称为"肌浆",滑面内质网称为"肌质网"。

[2]细胞间质:结缔组织、血管、淋巴管、神经

肌组织功能:收缩

2、肌组织分为骨骼肌(随意肌)、心肌、平滑肌(后二者为不随意肌受自主神经支配)。

骨骼肌和心肌(横纹肌)、平滑肌(无横纹肌)

3、骨骼肌

①光镜结构:

长圆柱状,肌纤维是多核细胞,位于肌膜下方,肌质中有沿肌纤维长轴平行排列的肌原纤维。

肌卫星细胞:可分化形成肌纤维

周期性横纹:明带[I带]:Z线。暗带[A带]:H带M线

肌节:两条相邻Z线之间的一段肌原纤维,由1/2[I带]+[A带]+1/2[I带]组成.

②超微结构:

[1]肌原纤维:由粗细两种肌丝构成。粗肌丝位于A带两端游离中间借M带固定,由肌球蛋白组成,头部为ATP酶,能结合ATP形成横桥。

细肌丝固定在Z线,由肌动蛋白、肌钙蛋白、原肌球蛋白组成。

[2]横小管:肌膜向肌浆内凹陷形成的管状结构。位于A带与I带交界处。

功能:可将肌膜的兴奋迅速传递到肌节。

[3]肌浆网:肌纤维内特化的滑面内质网在两个横小管之间交联成网纵行包绕每条肌原纤维——纵小管

终池:横小管两侧的肌质网扩大成环形的扁囊。

三联体:每条横小管与两侧的终池组成。

4、骨骼肌纤维收缩原理:细肌丝向粗肌丝内滑动,明带缩短,肌节缩短,肌纤维收缩、H带变窄,但暗带长度不变,

5、心肌:

①光镜结构:

分支短杆状,多数心肌纤维有一个核,少数双核,位于细胞中央。心肌的连接处称为闰盘。

②超微结构:

横小管短粗,在Z线水平。特有闰盘仅高倍镜下可见,Z线水平,具有内分泌功能,分泌心房钠尿肽。

闰盘的超微结构:中间连接、桥粒、缝隙连接。

第八章神经组织

1、神经组织包括神经细胞(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细胞(对神经元起支持、保护、营养和修复作用)。

2、神经元结构:细胞膜(能接收刺激)、细胞核、细胞质(核周质)

核周质包括:嗜染质尼氏体、神经原纤维、脂褐素。

[1]尼氏体:

LM:具有强嗜碱性。

EM:由发达的粗面内质网和游离的核糖体构成。

功能:合成复制细胞器所需的结构蛋白,产生神经递质所需的酶类、肽类

[2]突起:区分轴突与树突,轴突内无尼氏体。

3、神经元分类:按突起数目分:假单极神经元、双极神经元、多极神经元。

按功能分:中间神经元(联络)感觉神经元(传入)、运动神经元(传出)

按轴突长短分:长轴突、短轴突

按释放神经递质分:胆碱能神经元、胺能神经元、氨基酸能神经元、肽能神经元

4、突触:神经元与神经元之间,或神经元与效应细胞之间传递信息的结构。

[1]电镜下,突触由突触前成分、突触间隙、突触后成分构成。

突触前成分:突触前膜和突触小泡(内含神经递质)。

突触后成分:突触后膜,受体、化学门控离子通道。

[2]分为电突触(缝隙连接)、化学突触。

5、中枢神经系统的神经胶质细胞(脑和脊髓的神经胶质细胞)有四种

[1]星形胶质细胞

[2]少突胶质细胞:核卵圆形,染色致密,突起较少,电镜下,突起末端扩大展成扁平薄膜,包卷神经元的轴突形成髓鞘。

[3]小胶质细胞:使血液单核细胞迁入神经组织后演化而来,可转变为巨噬细胞,吞噬死亡细胞碎片。

[4]室管膜细胞。

6、周围神经系统的胶质细胞有两种:施万细胞、卫星细胞。

[1]施万细胞:参与周围神经系统有髓神经纤维髓鞘的细胞。

7、神经纤维:由神经元的长轴突及包绕它的神经胶质细胞构成,分为有髓神经纤维,无髓神经纤维。

周围神经系统的有髓神经纤维(施万细胞)

中枢神经系统的有髓神经纤维(少突胶质细胞)

*郎飞结:相邻的施万细胞不完全连接,于神经纤维上这一部位较狭窄称郎飞结。

8、神经末梢:感觉神经末梢、运动神经末梢

运动神经末梢:躯体运动神经末梢(运动终板)、内脏运动神经末梢。

*运动终板的突触小泡内含有乙酰胆碱

第十章循环系统

器官:中空性器官、实质性器官。

循环系统组成:心血管系统和淋巴管系统。

1、心脏:

[1]心壁从内向外分为心内膜,心肌膜,和心外膜三层。

[2]心包的脏层为浆膜,浆膜外表面为间皮。间皮下为疏松结缔组织,心包的脏壁两层之间为心包腔。

2、动脉包括:大动脉、中动脉、小动脉、微动脉,管壁由内向外分为内膜、中膜、外膜。

(1)大动脉(又称弹性动脉)

内膜:由内皮和内皮下层构成。内弹性膜与中膜相连续。

中膜:含40~70层弹性膜和大量弹性纤维,弹性膜上有窗孔,弹性膜之间还有很多环形平滑肌纤维和胶原纤维。

外膜:较薄,由疏松结缔组织构成。外弹性膜不明显。

特点:三层分界不清

(2)中动脉:(又称肌性动脉)

内膜:由内皮和内皮下层构成。内弹性膜由弹性蛋白构成,且最明显。

中膜:由10~40层环形平滑肌纤维组成。

外膜:厚度与中膜厚度接近。外弹性膜:弹性纤维。

总结:管壁中膜比外膜厚的是动脉,中膜比外膜薄的是静脉。

(3)小动脉:内弹性膜明显;中膜平滑肌3-4层;外弹性膜不明显。

功能:外周阻力血管

(4)微动脉:内弹性膜不明显;中膜平滑肌1-2层;外弹性膜不明显。

功能:外周阻力血管

3、静脉:微静脉、小静脉、中静脉、大静脉。

中静脉与大静脉的外膜比中膜厚,含有纵行平滑肌纤维束。

*静脉瓣:管径在2mm的静脉常有静脉瓣。可防止血液逆流。

4、毛细血管:

(1)管壁由内皮细胞、周细胞及基膜构成。

周细胞具有分化能力

(2)毛细血管分类/p>

[1]连续毛细血管:分布于结缔组织、肌组织、外分泌腺、神经组织、胸腺、肺。基膜完整。

[2]有孔毛细血管:分布于胃肠粘膜、某些内分泌腺、肾血管球等处。基膜不连续。

[3]血窦:分布于肝、脾、骨髓、某些内分泌腺。基膜不连续或无。

5、微循环的三条通路:直捷通路、迂回通路、动静脉短路。

第十一章免疫系统

1、免疫系统组成:免疫细胞、淋巴组织、淋巴器官。免疫系统功能:免疫防御、免疫监视、免疫稳定。2、免疫细胞:[1]淋巴细胞:T细胞(在胸腺中成熟形成初始T细胞)、B细胞(骨髓中成熟形成初始B细胞,效应B细胞即浆细胞分泌抗体)、NK细胞。[2]巨噬细胞和单核吞噬细胞系统(中性粒细胞不属于其中)[3]抗原呈递细胞3、淋巴组织分为:弥散淋巴组织、淋巴小结两种。弥散淋巴组织以T细胞为主。(浅层皮质、副皮质区)淋巴小结以B细胞为主。(浅层皮质)4、毛细血管后微静脉(副皮质区):是淋巴细胞从血液进入淋巴组织的重要通道。5、淋巴器官包括:中枢淋巴器官(胸腺、骨髓)和外周淋巴器官(淋巴结、脾、扁桃体等)。6、淋巴结的结构:被膜和实质(皮质、髓质)。皮质:浅皮质(B细胞)副皮质区(T细胞)淋巴结的功能:[1]滤过淋巴液[2]参与免疫应答。7、淋巴造血干细胞在胸腺形成初始T细胞,在骨髓形成初始B细胞。8、脾的结构:被膜(致密的结缔组织)和实质(包括白髓、红髓、边缘区)白髓:由动脉周围淋巴鞘、淋巴小结和边缘区构成,相当于淋巴结的皮质。红髓:指脾索(含B细胞)和脾窦。边缘区:白髓与红髓交界处。脾的功能:滤血、造血、出血、免疫应答。

第十四章消化管

消化管:从口腔→肛门的连续性管道。(口腔、咽、食管、胃、小肠和大肠)

1、消化管自内向外分为

黏膜(由上皮、固有层和粘膜肌层组成)

黏膜下层(皱襞:在食管、胃和小肠等部位,黏膜与黏膜下层共同向管腔面的突起)

肌层

外膜(浆膜:由薄层结缔组织与间皮共同构成)

2、食管(未角化的复层扁平上皮)

肌层:上1/3段为骨骼肌,下1/3为平滑肌,中1/3段则兼具两者(混合肌)。

3、胃黏膜(单层柱状上皮)

上皮为单层柱状上皮,主要有表面黏液细胞组成。

4、胃固有层中的胃底腺:

①主细胞:又称胃酶细胞,数量最多,主要分布于腺的下半部。

主要功能:合成和分泌胃蛋白酶原(无活性)。

②壁细胞:又称泌酸细胞,在腺的上半部较多。

主要功能:合成盐酸,分泌内因子。

③颈粘液细胞

④干细胞:具有多向分化能力,可分化为表面粘液细胞和其他胃底腺细胞。

⑤内分泌细胞

胃粘膜屏障(黏液-碳酸氢盐屏障)

[1]不可溶性黏液凝胶[2]大量HCO3-中和H+[3]表面粘液细胞之间的紧密连接充足的胃粘膜血流、胃上皮细胞的快速更新。

除胃底腺外,还有贲门腺和幽门腺。三种腺体的分泌物合称胃液。

特点:成人每日分泌量为1.5~2.5升,PH值为0.9—1.5升。

5.小肠

小肠主要包括十二指肠、空肠、回肠。肠腔内含有胆汁、胰液和小肠液、含有各种消化酶,是消化吸收的主要部位。

皱襞:黏膜和黏膜下层共同向肠腔突出

肠绒毛:黏膜表面的细小突起,上皮和固有层共同向肠腔突出

(一)黏膜

[1]单层柱状上皮:①吸收细胞②杯状细胞③内分泌细胞[2]固有层:细密结缔组织小肠绒毛:上皮和固有层向肠腔突出形成中央乳糜管:1-2条毛细淋巴管潘氏细胞(又称帕内特细胞):是小肠腺的特征性细胞,分泌防御素、溶菌酶,对肠道微生物有杀灭作用。(二)黏膜下层十二指肠腺:开口于小肠腺底部。

第十五章消化腺

1、消化腺包括:大消化腺;小消化腺。

小消化腺:小唾液腺、食管腺、胃腺、肠腺

大消化腺:三对大唾液腺(1.腮腺:纯浆液性腺2.下颌下腺2.舌下腺)胰腺、肝脏。

实质性器官(胰腺、肝脏)

功能:化学消化;内分泌;其他。

2、胰腺

(一)外分泌部(纯浆液性):

[1]腺泡

浆液性腺细胞:分泌胰蛋白酶原、胰糜蛋白酶原、胰淀粉酶、胰脂肪酶、核酸酶。

泡心细胞

[2]导管

润管→小叶内导管→小叶间导管→主导管:开口于十二指肠乳头

[3]胰液

胰腺外分泌部的腺泡是:浆液性腺泡

(二)内分泌部(胰岛):

①A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促进肝细胞糖原分解为葡萄糖,使血糖浓度升高。

②B细胞:分泌胰岛素,促进肝细胞、脂肪细胞吸收血液中的葡萄糖,合成糖原或转化为脂肪贮存,降低血糖。

③D细胞:分泌生长抑素,抑制A细胞、B细胞、PP细胞(分泌胰多肽)的分泌活动。

3、肝:人体最大的腺体。

(一)叙述肝小叶的组织结构及其关系:

肝细胞单层排列形成凹凸不平的板状结构肝板(也称肝索),肝板之间是肝血窦(内有肝巨噬细胞又称库普弗细胞),肝血窦内皮与肝板之间的狭窄间隙是窦周隙(其内有贮脂细胞,贮存维生素A,还可以合成纤维),肝细胞相邻面的质膜局部凹陷,形成微细的胆小管,肝小叶中央有一条烟其长轴走行的中央静脉。

分泌胆汁的结构:肝细胞

肝细胞具有解毒功能的细胞器是:滑面内质网

(二)门管区:相邻肝小叶之间呈三角形或椭圆形的结缔组织小区。

包括:小叶间动脉、小叶间静脉、小叶间胆管。

第十六章呼吸系统

1、气管管壁由内而外依次为:黏膜、黏膜下层和外膜。

2、黏膜:上皮和固有层。

气管的上皮由五种细胞组成:纤毛细胞,杯状细胞,刷细胞,小颗粒细胞,基细胞。构成气管外膜最主要的成分是透明软骨气管的一般结构:黏膜、黏膜下层、外膜。固有层是致密结缔组织。4、肺小叶:由每一细支气管连同它的分支和肺泡组成。5、肺的呼吸部包括:呼吸性细支气管,肺泡管,肺泡囊,肺泡。呼吸性细支气管的显著结构特点是:管壁上出现肺泡肺导气部包括:叶支气管、细支气管、终末细支气管。管壁内有完整环形平滑肌的管道是终末细支气管6、肺泡上皮:由I型肺泡细胞和II型肺泡细胞组成。7、表面活性物质:在肺泡上皮表面铺展形成的一层薄膜。8、尘细胞:吞噬了较多尘粒的肺巨噬细胞。9、气—血屏障:是肺泡内气体与血液内气体进行交换所通过的结构,包括肺泡表面活性物质层、I型肺泡细胞与基膜、薄层结缔组织、毛细血管基膜与内皮。

第十七章泌尿系统

1、肾单位:是肾的结构与功能单位,由肾小体和肾小管组成。

2、滤过屏障:原尿形成所经过的结构。

3、肾小管与集合管组成泌尿小管。

肾小管功能:原尿的重吸收。

4、球旁复合体:由球旁细胞、致密斑和球外系膜细胞组成。

5、球旁细胞:入球微动脉行至肾小体血管极处,管壁中的平滑肌细胞转变为上皮样细胞,分泌肾素。

6、致密斑:为远端小管靠近肾小体侧的上皮细胞形成的椭圆形斑

7、致密斑的作用

致密斑是一种离子感受器,能敏锐地感受远端小管内滤液的钠离子浓度变化。

第十八章男性生殖系统

1、睾丸产生精子和激素,精子在附睾中成熟,并获得运动能力。

2、自生精上皮基底部至腔面,依次有精原细胞、初级精母细胞、次级精母细胞、精子细胞和精子。

成人生精小管管壁的生精上皮由支持细胞和生精细胞组成。

3、支持细胞的作用:

①支持、营养和保护作用

②吞噬和消化残余胞质

③分泌雄性激素结合蛋白和抑制素,帮助精子运行。

④参与构成血-睾屏障(血-生精小管屏障)

4、生精小管与血液之间存在着血-睾屏障,包括毛细血管内皮及基膜、结缔组织、生精上皮基膜和支持细胞的紧密连接,紧密连接最重要。

5、睾丸间质

含血管和淋巴管、含有睾丸间质细胞、分布于生精小管之间、间质细胞分泌雄激素。

第十九章女性生殖系统

a)卵泡的发育是连续变化的过程

一般分为:原始卵泡、初级卵泡、次级卵泡、成熟卵泡四个阶段。

初级卵泡和次级卵泡合称生长卵泡。

b)原始卵泡:球形,由一个初级卵母细胞和周围一层扁平的卵泡细胞构成。

c)透明带:在初级卵母细胞与放射冠之间出现一层均质状、折光性强、嗜酸性的带状结构.

d)囊状卵泡包括初级卵泡和成熟卵泡。

e)胚胎期卵原细胞分裂分化为初级卵母细胞,在排卵前36~48小时内,初级卵母细胞恢复并完成第一次减数分裂,形成次级卵母细胞和一个第一极体,次级卵母细胞迅速进入第二次减数分裂,停止与分裂中期。

f)成熟卵泡破裂,次级卵母细胞从卵巢排出的过程,一般发生在月经周期的第14天,次级卵母细胞连同放射冠,透明带和卵泡液一起排出,完成排卵过程。

g)*体:排卵后,残留在卵巢内的卵泡颗粒层和卵泡膜向腔内塌陷,卵泡膜的结缔组织和毛细血管也伸入颗粒层,这些成分逐渐演化成具有内分泌功能的细胞团,新鲜时呈*色。*体内的颗粒细胞增殖分化为颗粒*体细胞,分泌孕激素。

h)门细胞功能:分泌雄激素。

i)月经周期:女性青春期,在卵巢分泌的雌激素和孕激素的作用下,子宫底部和体部的内膜功能层发生周期性内膜剥脱、出血、修复和增生。

真实、严谨、灵动、高效

热爱可抵岁月漫长

新媒人正出发

你好

我们是神奇分享工作室中心

END

在看点一下大家都知道点击此处“阅读全文”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