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集锦
*海龙临床经验荟萃(六)
医院*海龙
热淋
病例:王某某,女,36岁。年盛夏,烈日当头,长途跋涉受热,继之小腹急痛发胀,尿道灼热,尿频,尿急,尿短赤似浓荼,点滴不畅,口干且苦,心烦、两眼红赤,舌红苔干,脉数。尿检有红细胞(+++)。西医诊断为急性膀胱炎;中医认为证属热淋,法当清热利淋止痛,方用导赤散加味:生地、木通、竹叶、六一散、焦栀仁、白茅根,服3剂而愈。按语:酷暑远行,心经受热,口干且苦,心烦目赤,舌红脉数。心移热于小肠、膀胱,则小腹急痛发胀,尿道灼热,尿频,尿急,尿短赤似浓茶,点滴不畅。虽镜检有红细胞(+++),仍不应以血淋论治;究其实,乃热伤膀胱血络,而致尿血。投导赤散以清心和清小肠、膀胱实热,焦栀仁苦寒直折心火,并凉血止痛;白茅根凉血利尿;六一散清暑益气以生津。由于药中病机,故收效较好。
膏淋
病例:张某某,男,42岁,工人。因乳白色小便两月余,有血尿,于年4月20日入院。入院后尿检:蛋白(+++),红细胞(++),乳糜定性阳性,血检尾丝蚴阳性;胸透正常;既往曾在年底患过流行性出血热病。西医诊断为乳糜血尿。患者除乳糜尿外,还有时伴肉眼血尿,尿道有烧灼样疼痛,无尿频、尿急。面色萎*,眼睑浮肿,苔白,脉细。开始中医按膏淋、血淋论治,清利湿热、凉血利尿、健脾固精,并给予海群生一个疗程治疗(复检尾丝蚴转为阴性)。处方用药:白茅根、扁蓄、车前草、萆薢、栀子、赤芍、生地、淮山、薏米、阿胶、甘草、石菖蒲。服上方24剂后,病情逐渐好转,蛋白减少为(+),红细胞0~8,但乳糜仍为阳性。患者因重病之后,长期蛋白血尿,自虑体虚,不顾医嘱而进肥肉,以致病情骤然恶化,尿道堵塞,小便急胀难下,尤以晚间为甚。每次小便均需用尽全力方能解出带血样乳糜软块尿,静置后明显分为三层:下为血块,中为血水样尿,上为米汤样乳白。尿检蛋白和红细胞均在(+++)以上,乳糜阳性。守上方加六一散,后又进50余剂,病无好转。请外科会诊,因天气热不宜手术,暂服中药,待秋凉后再议手术。笔者细审病情,合参脉证,重拟新方,以冀获效。处方:金钱草、六一散、石苇、瞿麦、扁蓄、土茯苓、焦栀仁、白术、淮山、薏米、牡蛎、炒蒲*、旱莲草、赤芍、石菖蒲。服药10剂左右,病见好转,小便时尿道堵塞感减轻,尿检蛋白和红细胞逐日减少,由+++降至+。此方又服20余剂后,尿道已不堵塞,症状消失,各项检查均为转阴。为了巩固疗效,在继服上方的同时,隔日分别取白天和晚上尿液复检,连续3次阴转而出院。追访1年,疗效巩固。
按语:乳糜尿和乳糜血尿均是西医病名,在中医乳糜尿属“膏淋”,乳糜血尿属“膏淋、血淋”的范畴。现代医学一般认为丝虫病、结核、肿瘤等疾病而引来淋巴管堵塞所致。中医常以清利湿热而分清别浊,健脾滋肾固摄精微不下泄。本例因湿热下注而致尿道有灼热样疼痛,小便混浊如米泔,热迫膀胱、损伤脉络而下溢为血尿。又因重病初愈,长期蛋白尿,脾肾俱虚,不能固摄精微而下泄,故面色萎*,眼睑浮肿,脉细。现代医学以为乳糜尿不易根治,复发率很高,尽管本例患者近期疗效尚满意,但仅追访一年,远期效果,尚待观察。
石淋
病例:谢某某,男,18岁,学徒。以右肾绞痛、恶心呕吐,尿检红细胞(++),于年6月24日入院。入院后拍腹部平片,发现右侧输尿管平第三腰椎横突下结石,中医认为证属石淋,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尿石病的“总攻”疗法。具体步骤如下:5:00、6:00、7:00各服毫升浓茶;8:00服排石汤毫升(由金钱草、海金沙、鸡内金、石苇、川牛膝、冬葵子、莪术、五灵脂、大*、川芎、木通、归尾、六一散、广木香组成);8:30服3片双氢克尿噻;9:30针肾俞、膀胱俞,针后得气加电刺激30分钟;9:35皮下注射阿托品0.1毫克;10:00热敷结石相应部位;10:30起床做跳跃活动。“总攻”15次后,小便时尿路突然中断,尿道发胀,好像有东西卡住,瞬间被尿冲出一*豆大小结石,褐*色,表面有小孔似桑葚子状。嗣后尿路一直通畅。复查平片,原结石阴影消失,全泌尿系统均无结石阴影。历时半月,痊愈出院。
按语:余从事中、西医结合的“总攻”疗法治疗尿石病的临床工作多年,初步观察到结石直径小于1厘米、表面光滑、形态椭圆或纺锤形,与输尿管平行,多能攻下。其中膀胱结石、输尿管结石均比肾结石为易攻,自拟排石汤所选中药,学习并集中了全国各兄弟单位排石的经验,根据中、西医结合的基础理论,吸取了科研试验的最新成果。如中医认为金钱草、海金沙、石苇、冬葵子、木通、六一散,有明显清热利尿通淋的作用;鸡内金能够行淤化石;川牛膝引石下行;归尾、川芎、五灵脂、大*能够活血化淤;莪术、广木香理气止痛。现代医学实验证明,大*、川芎能够直接作用输尿管,引起输尿管蠕动增强;金钱草等能增强利尿效应;广木香、莪术能够解除输尿管平滑肌的痉挛,增强免疫功能;而归尾、大*、五灵脂等活血化淤,能够解除结石与输尿管壁的黏连、嵌顿或充血水肿等情况。这些综合的药理作用,有利于结石排出,也是余提出气滞血淤是淋症(尤其是石淋)的一大病因的理论根据,当然这种看法仅供参考。
原载:《*海龙中医心路》,海天出版社校核丨虞胜清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