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畜禽传染病的流行,特别是发病率、死亡率高的烈性传染病的流行,仍是困扰我国养殖业健康发展的主要问题,我们国家采取的疫病防控*策是以疫苗为主的综合性防控措施,疫苗在动物传染病防控中确实发挥了重要作用。依靠传统疫苗和其他防控措施,发达国家已经控制和消灭了多种动物传染病,美国、欧洲、日本、澳大利亚等60多个国家已消灭了口蹄疫,欧洲、拉美地区很多国家消灭了猪瘟,很多国家把狂犬病列为根除对象并取得了显著效果。在中国,依靠传统疫苗并结合其他防控措施,消灭了牛瘟、牛肺疫等烈性传染病,有效控制了炭疽、马鼻疽、猪丹毒、猪肺疫等疾病。但进入21世纪,随着养殖业规模扩大,进口种畜禽引种、动物流通等因素导致高致病性禽流感、高致病性蓝耳病、口蹄疫、猪链球菌病等出现和流行,加之一些原本已经得到控制的疾病因为抗原的变异或其他免疫抑制病的出现,致使多种动物传染病屡防不止、老病新发。
我们国家一直坚持预防为主的动物传染病控制方针,安全有效的疫苗成为动物疫病防控的重要手段。年以来,我国兽用疫苗行业有了长足进步,从20世纪90年代末的28家发展到现在多家,疫苗的品种、产能、数量、质量都得到了大幅增加和提升。但动物疫病数量却仍然不断增加,疫病造成的损失严重,疫病防控形势异常严峻。最近在法国南特举行的第18届世界禽病会,从大会报告和提交的论文内容看,中国专家主要
1.1错误地认为疫苗免疫能产生不再感染的免疫力(sterileimmunity)
很多人有完全依赖疫苗的错误认识,主要来源于对疫苗免疫产生的免疫力的理解有偏差,认为动物在用预防某种病的疫苗免疫后,就不可能再感染该病的病原体,不会再发生该病,也就是说疫苗免疫产生了不再感染的免疫力。在所有的疫苗中,只有预防人类天花的牛痘疫苗,能产生这种不再感染的免疫力。天花之所以成为人类全球消灭的第一个传染病,与牛痘疫苗能产生这种不再感染的终身免疫力有关,当然与天花病毒的的其他生物学特性也有关,如宿主单一(仅灵长类中的人类感染,人类是天花病毒的唯一宿主)、感染者或死亡或完全康复而获得终生免疫,没有康复带毒的情况。在动物疫苗中,只有牛瘟疫苗产生的免疫力十分坚强,与牛痘疫苗相似(虽然达不到牛痘疫苗那样产生不感染的免疫力),是使牛瘟成为人类全球消灭的第一个动物传染病的重要原因之一。
由于绝大多数动物疫苗不能产生不感染的免疫力,也就是说动物在用一种病的疫苗免疫后,还可以感染该病的病原体,并在其中繁殖和排出。针对不同病原体的疫苗产生的免疫力是不同的,针对同一病原体的不同疫苗产生的免疫力也是不一样的。疫苗产生免疫力的评价分为临床保护和感染保护两个层次。临床保护是保护不发生死亡或不出现临床症状,感染保护是免疫动物在强毒攻击时,病毒在体内的复制能力(载毒量)下降和排出持续时问缩短。按照这种评价标准,牛痘疫苗的临床保护率%,感染保护率%。而其他的所有疫苗都达不到这个标准,有的临床保护率虽达到%,但感染保护力肯定达不到,而大多数疫苗的临床保护率达不到%,感染保护率就更差。
1.2正确认识疫苗的作用
上面已提到,绝大多数疫苗都不能产生不感染的免疫力,而只能产生保护不发生临床疾病的免疫力,因此疫苗的作用就是防止和减少临床疾病造成的损失,同时也降低免疫动物在强毒攻击时强毒在体内复制的能力。应该注意,不同疫苗产生的免疫力,不仅其临床保护率差别很大,而降低强毒复制的保护率差异可能更显著。
2、对免疫动物群体的认识
2.1疫苗免疫产生的免疫力群体中个体间存在较大的差异
遗传差异、母源抗体水平差异和各种原因带来的差异,使疫苗免疫的动物群体中个体产生的免疫力之间存在较大的差异。如检测抗体水平,群体中的个体常呈正态分布:即大部分个体为中等水平,一小部分为很低水平,而另一小部分为很高水平。疫苗免疫后个体产生的免疫力的不均一性,通常用离散度来表示,离散度愈大,很高水平和很低水平个体所占的比例就愈大,带来的问题也愈多。因此,在免疫群体中如果有强毒存在,或从外面引入了强毒,那些免疫力低的个体就可感染强毒,并大量复制和排出,在群休中形成循环传播,造成免疫群体的非典型发病。
2.2疫苗免疫前后动物群体感染强毒的状况
疫苗免疫前动物群体已感染强毒,在这种情况下疫苗接种往往会激发疾病的发生或流行。疫苗免疫不能清除动物群体中已经存在的强毒感染,而已经存在的感染会严重影响疫苗免疫正常免疫力的产生。
疫苗免疫时未感染强毒,而在免疫后尚未产生坚强免疫力之前发生强毒感染,也会引起发病和影响正常免疫力的产生疫苗免疫已产生坚强免疫力以后动物群体感染强毒,如个体免疫力离散度不大,可能暂时不表现异常,但强毒如能在群体中持续存在,则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免疫力下降时,就可引起发病;如个体免疫力离散度大,则免疫力很低的个体就可能发病,造成免疫群体的非典型流行。从以上的情况看,防止强毒进入疫苗免疫群体非常重要,而这不是疫苗免疫本身能做到的,却是消灭传染源和切断传播途径的生物安全措施能做到的。
3、疫苗产生的免疫力的局限性
有的病原体有很多血清型,各型之间完全没有交叉保护或交叉保护很差,如口蹄疫病毒(FootandMouthDiseaseVirus,FMDV),我国流行的有A、O、Asia1三个主型,互相间均无交叉保护。甚至同一血清型中不同亚型或变异型之间的交叉保护也很差。
有的病原体变异很快,疫苗对新出现的变异型交叉保护比较差,如H5N1禽流感。疫苗更新的速度远赶不上病毒变异的速度。
有些病原体的遗传型、血清型和保护型很复杂,如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InfectiousBronchitisVirus,IBV),很难评价疫苗对流行毒株的交叉保护作用。
有些病原体虽然只有一个血清型,如古典猪瘟病毒(ClassicalSwineFeverVirus.CSFV)和新城疫病毒(Newcastlediseasevirus,NDV),因为流行株与疫苗株之间的抗原性差异已积累到一定程度,虽然临床交叉保护还可以,但对流行株的感染保护就很差,流行株攻击后病毒载量高,排毒率高,排毒时间长。
有些疫苗病毒有残余毒力,如传染性氏囊病(InfectiousBursalDisease,IBD)疫苗毒本身可引起免疫抑制,有的疫苗毒可引起临床或亚临床疾病,有的可与流行毒发生重组,使流行株的遗传型、血清型和保护型更加复杂。
5、如何科学合理用好疫苗
伴随着我国养殖业规模化、集约化程度的提高,一批规模化养殖集团逐步建立了自己的健康养殖及动物疫病防控体系。控制动物传染病中的两个环节:消灭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是通过我们健康的养殖体系和疫病监测体系来实现的,提高易感动物的免疫力通过疫苗质量评价体系选择优质疫苗、制订科学的免疫程序、评价疫苗免疫效果来实现,主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5.1控制好引种
动物群体中携带的病毒主要来源一是通过引种引入,二是在免疫失败后频繁更换活疫苗,甚至引入多价活疫苗所致。由于动物群体病原携带状况复杂,并且多病原循环存在,难以清除,在疫苗的选择压力下容易出现变异,疫病防控难度加大。
5.2选择好疫苗
在一个区域使用疫苗前必须进行疫病流行状况及动物群体血清学调查,由于动物传染病多呈现地方流行性,有条件的规模化养殖场可与疫苗生产企业及高校、科研院所联合进行深度的病原学和血清学调查,对于确定适合当地使用的疫苗,指导中小规模养殖场选择针对性好的疫苗具有指导意义。
疫苗应选择取得兽药生产许可证企业生产的拥有产品生产批准文号的产品,农业部中国兽药信息网可以查询。在合法的疫苗产品中选择与所要预防的疾病类型相一致的疫苗。同一种疾病不同的血清型疫苗的保护效果会有差异。通过当地流行病学状况、病原携带状况及血清学检测结果,我们可以选择与诊断出的疫病相一致的疫苗。
优质的疫苗必须是安全、高效、稳定、均一,疫苗生产企业应在GMP条件下严格按照产品生产工艺规程及质量标准生产供应优质疫苗。
5.3制订好免疫程序
疫苗生产企业会提供给用户建议免疫程序,但由于流行病学因素、免疫学因素、具体实施条件、疫苗质量的不同,没有一种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免疫程序。所有的免疫程序均与疫苗质量相关。因此在免疫程序不变的情况下,疫苗生产企业提供的疫苗也应该是在稳定的抗原含量和效价区间范围内。任何降低抗原含量或盲目提高效价的做法都是错误的,在确定疫苗免疫程序中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5.3.1根据区域流行病学特点选择需要免疫的疫苗。在对养殖场进行病原调查后,确定疫病种类、流行起止时间、发病情况,从而有针对性地选择疫苗。如在一个区域内当禽流感(H9)感染较为严重时应慎重进行传支活疫苗的免疫,因为单一禽流感(H9)病毒危害性尚不严重,但早期与传支病毒协同,后期与大肠杆菌协同就会造成严重的支气管栓塞症状,使发病率、死亡率迅速上升。在这种情况下,就应该有重点的选择针对当前流行疫病的疫苗重点防控。
5.3.2通过母源抗体检测、疫苗免疫后抗体消长测定数据制订免疫程序。注意高母源抗体水平对灭活疫苗免疫效力的影响,在制订免疫程序时应将种畜禽及后代商品畜禽的免疫程序结合起来通盘考虑,通过调整种畜禽免疫程序使后代母源抗体控制在一定范围内,这样可合理安排商品代免疫程序,避免出现免疫空白期。如白羽肉鸡禽流感(H9)的免疫,当1日龄母源抗体高于10以上,一次免疫在整个饲养周期内均不能够产生有效的抗体保护效价,应适当调整种禽免疫程序,当母源抗体降至适宜的滴度,早期免疫疫苗才能发挥作用。
5.3.3相同类别疫病活疫苗、灭活疫苗配伍,或仅有灭活疫苗的免疫程序确定。
从以上五个方面的论述可以看出,疫苗免疫虽然可以提高动物群体的免疫力,但这是传染病防控的最后一道防线,必须尽一切可能防止强毒病原体进入免疫群体,尽力降低强毒的污染量,才能更好地发挥疫苗免疫的作用;而防止强毒病原体进入需要靠消灭传染源和切断传播途径的种种生物安全措施来实现,这是传染病防控的第一道防线。因此,我们必须正确认识疫苗在疫病防控中的作用,科学合理使用疫苗,在消灭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和提高易感动物的免疫力三个环节上形成合力,才能有效控制动物疫病的流行。(《中国兽药杂志》)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