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预防接种,我们不得不提今天的“主角”——疫苗。
本期我们就聊聊关于疫苗及它的前世今生!
疫苗
它在民间有个很直观的“小名”——预防针,每个孩子在他们孩提的记忆中都有一段打预防针“难忘”的回忆!他们殊不知,这么一段难忘的记忆会对他们的未来产生何等重要的作用。那么疫苗到底是何物?它是怎么分类的?
通俗的说,疫苗其实就是将致人生病的微生物(如细菌、病毒等)通过技术工艺减弱它的感染力、毒性,甚至消灭它的活性,或利用基因重组方法制成的生物制剂。
人体接种疫苗后,机体的免疫系统会对这个“不速之客”发起猛烈攻击,从而产生了对这种致病微生物有免疫保护的抗体。我们的免疫细胞是拥有“记忆”的功能。接种疫苗后,它们就将在若干年、数十年甚至终生保留免疫力,再次遇到这种细菌或病毒侵入我们人体时,免疫系统可以更为迅速地作出反应!
《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管理条例》年开始实施,其中规定疫苗可分为第一类疫苗和第二类疫苗。第一类疫苗指的是有*府买单免费向公民提供,公民应当依照*府的规定受种的疫苗。第二类疫苗是指由公民自费并且自愿受种的其他疫苗。
经过近40年全面实施免疫规划,从计划免疫时期的“四苗防六病”,到扩大免疫规划时期的“十一苗防十二病”。
中国疫苗的往事回顾
在中国的历史上,天花、麻疹、白喉、鼠疫、霍乱等传染病曾肆虐一时,夺去了无数人的生命,清朝的顺治皇帝后世多认为是死于天花。为了战胜各种传染病,世界各地的科学家呕心沥血研发了各种疫苗,将人类从病魔的魔爪中拯救出来。疫苗在中国经历了怎样的发展轨迹?今天,我们主要来回顾下我们国家的疫苗发展历程:
清朝皇帝中,有四位染上天花病毒,顺治、康熙、咸丰和同治(一说死于梅毒)。据说康熙之所以登基,是因为幼年染上天花却大难不死。在清朝,鼠疫在-年间也曾猖獗,尤其是年发生在东北的鼠疫。图为年,医院,外国医生为中国人注射鼠疫疫苗。
中国古代医生们为了治疗和预防天花,想尽办法,其中之一就是“种人痘”,这一方法后来在英国变为“种牛痘”,并于年传入中国。图为年,南京市孩童接受牛痘接种。
年3月,北洋*府成立中央防疫处,地址在天坛。中国以前从无防疫的专门机构,疫苗全靠进口,它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国家卫生防疫和血清疫苗生产研究专门机构。年,中央防疫处隶属于南京国民*府。图为年左右,护士为中国人注射霍乱疫苗。
中央防疫处成立后,宗旨系以防疫为主,研制和生产霍乱菌苗、牛痘苗、巴氏狂犬疫苗、结核菌素、白喉抗毒素、百日咳菌苗、鼠疫菌苗、肺炎菌苗等。民国*府在一些省市设置卫生试验所,从事疫苗生产。民国时生产疫苗的私人厂家不多。图为年,一位妇女在一家私人诊所接种疫苗。
新中国成立后,在接收原民国中央防疫处和西北防疫处的基础上,扩建和新组建了卫生部六大生物制品研究所,分片包干六大行*区的流行性传染病的预防和控制,负责疫苗的研究和生产。图为年夏,西双版纳卫生防疫站,工作人员为傣族村民注射霍乱疫苗。
当时的六大行*区为:东北区、华北区、西北区、西南区、中南区和华东区。年,昆明成立了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生物学研究所,主要研究生产脊髓灰质炎疫苗。建国初期还有一个大连生物制品研究所,后来被撤销。图为年,福建连江,接种水痘。
建国后的六大研究所包括:长春生物制品研究所、北京生物制品研究所、兰州生物制品研究所、成都生物制品研究所、武汉生物制品研究所和上海生物制品研究所。图为年6月,长春生物制品研究所,流感活疫苗人体接种的情形。
这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宣传画。痨病是结核病的俗称,卡介苗是两位法国细菌学家卡默德和介兰在20世纪初发明的。中国卡介苗的接种始于年,由王良医生从法国引入,他在重庆建立起中国第一个卡介苗实验室,开启了中国研究培育卡介苗的先河。
这样的瞬间,70后和80后们很熟悉吧,那时候接种疫苗叫“打预防针”。
一直以来,*和*府对小儿麻痹症的预防非常重视,很多领导人都曾亲自给孩子们喂“糖丸”。上图为年9月,国家主席李先念到北京松树幼儿园,给孩子们喂“糖丸”。下图为年4月,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李克强在北京市方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喂孩子服食糖丸。
“糖丸”全称为三价脊髓灰质炎减毒活疫苗。细心的家长会发现现在已经找不到糖丸,因为国家免疫规划策略的调整,糖丸已经在年5月正式退出了历史的舞台,现已改用滴剂免疫。
年2月,浙江医学科学院研制成功的国家重大攻关项目——“甲型肝类减毒活疫苗”,已逐步向大批量生产发展。这是试验人员正在无菌室内培养甲肝疫苗。
经过无数免疫工作者的不懈努力,我们的疫苗生产工艺在不断成熟,我们的接种服务水平也在不断提高,家长们应该对预防接种工作要有足够的信任与支持,不应剥夺孩子这份最好的健康礼物。
无论是哪种传染病,孩子一旦感染,必将对健康和生命构成严重威胁。希望家长能够认识疫苗接种的重要性,按时带孩子接种疫苗!
免规科供稿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