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
(6.32±1.11)个月。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纳入标准:所有患者经过临床综合检查确诊为腓总神经损伤,资料齐全,自愿签署同意书,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排除标准:合并存在其他严重脏器疾病以及神经系统疾病患者;对本研究方法存在禁忌证患者;中途退出研究患者。
1.2方法
对照组采取常规治疗方法,主要为静脉滴注和西药治疗,常用药物包括牛痘疫苗致炎兔皮提取物注射液、维生素B1、甲钴胺、丹红注射液等营养神经、改善血液循环药物。在此基础上,观察组采用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方法,帮助患者保持卧位,本研究所用蝶形线圈。首先,合理调整线圈的角度,确保其同患者大脑前后中线构成角的度数为45°,运动皮质区刺激方法:以双线圈交叉的中心点进行刺激,不同患者的刺激点各不相同,需要结合临床实际进行分析,平均值:侧面同头顶相距6cm、前面同耳根连线相距1cm处。其次,在合适的头皮部位单次刺激导致右侧小指展肌运动进而实现对运动阈值的有效判断。记号:刺激位置的头皮,为后续治疗提供便利。在rTMS治疗环节,为全部患者配戴专门的耳塞,避免因为线圈的响声导致阈值出现剧烈波动。参数设置:仪器频率为1Hz,40%运动阈值强度,刺激10s,间隔20s,每天50个序列刺激健侧皮层。每周治疗5d,休息2d,全部治疗周期为8周。
1.3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①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进行评价,分为显效、有效和无效三个等级。经过治疗,患者所有的临床症状基本全部恢复正常,下肢活动正常,无畸形,对患者正常的生活和工作未造成任何不良影响,判定为显效;经过治疗,患者所有的临床症状明显好转,下肢活动基本正常,无畸形,对患者正常的生活和工作影响不大,判定为有效;治疗后患者的症状无明显改善,甚至变得更加严重,判定为无效。总有效率=(显效+有效)例数/总例数×%②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腓总神经MCV(增快表示效果好)和CMAP波幅(增高表示效果好)变化情况。③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FMA评分变化情况。FMA评分表示下肢运动功能评分量表,分数越高表示功能恢复越好。
1.4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22.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n(%)]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比较
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腓总神经MCV和CMAP波幅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腓总神经MCV和CMAP波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腓总神经MCV和CMAP波幅均有所改善,且观察组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两组患者治疗前后FMA评分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的FMA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FMA评分均得到改善,且观察组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3 讨论
腓总神经是坐骨神经的一个重要分支,由于分布在浅表,容易造成损伤,对患者的肢体功能产生了严重影响,同时也对患者的健康及生活质量造成了严重影响,因此接受及时有效的治疗对患者来说十分重要。对腓总神经损伤患者,治疗的关键就是促使神经再生,避免神经肌肉萎缩,促使肢体功能尽快恢复,这属于临床治疗的难点和重点问题,也是医学界广泛
对皮层神经的影响下出现感应电流,完成对神经动作电位的改变,进而使皮层神经的兴奋性受到较大的影响,进而促使神经再生修复,缓解腓总神经损伤造成的不良反应。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腓总神经MCV和CMAP波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腓总神经MCV和CMAP波幅均有所改善,且观察组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的FMA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FMA评分均得到改善,且观察组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结果与刘敏等[15]在相关课题中的研究结果基本一致,说明对腓总神经损伤患者采用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是可行的,可以将其作为临床治疗的优良选择。
总结:
综上所述,对腓总神经损伤患者采用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效果显著,可有效提高临床疗效,改善腓总神经MCV和CMAP波幅,促使患者肢体功能恢复正常,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略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儿童青少年抑郁症研究进展
—生物相容性检验要求及试验方法编写示例
——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理性疼痛的研究进展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