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春,是二十四节气之首,又名正月节、岁节、改岁、岁旦等。“立春”表示温煦和生长的季节由此开启。立春乃万物起始,意味着新的一个轮回开始。立春节气被分为三候:一候东风解冻,二候蜇虫始振,三候鱼陟负冰”意思是立春后东风开始送暖,大地开始解冻。立春五日后,蛰伏的虫类慢慢在洞中苏醒,再过五日,河里的冰开始溶化,鱼开始到水面上游动,此时水面上还有没完全溶解的碎冰片,如同被鱼负着一般浮在水面。形象地表现了春天万物复苏的景象。在古代,立春是重要节日,官方民间都会庆祝立春,是重要的节气,民间有“立春一年端,种地早盘算”、“一年之计在于春”、“春争日,夏争时,一年大计不宜迟”等谚语。不只在民间,“立春”自周朝被定为节气以来,倍受官方重视,《礼记月令》记载:孟春之月……是月也,以立春。先立春三日,大史谒之天子曰:某日立春,盛德在木。天子乃斋。立春之日,天子亲率三公、九卿、诸侯、大夫以迎春于东郊。还反,赏公卿、诸侯、大夫于朝。命相布德和令,行庆施惠,下及兆民。庆赐遂行,毋有不当。立春前三天,天子开始斋戒。立春当天,天子亲率文武大臣去东郊行迎春祭祀。返回后,对文武大臣进行赏赐,施行惠及平民百姓的德*,要求赏赐和德*实施不能有不妥当的地方。东汉时形成完整的迎春礼,是在京城洛阳举行迎接新季节的仪式,即“迎时气”。东汉的迎春礼俗有两种形态,除在东郊举行的迎春礼外,还会在城门外举行的树立土牛、耕人的仪式。相比官方的正式、隆重,民间迎春则活泼接地气,着五色装,撒痘、抢春,食春盘、春饼,戴春花、春胜,迎春劝农,鞭牛等。民间除象征意义的立春礼俗外,还会进行隆重的祭祀活动。《左传·成公十三年》中记载“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国家的大事,在于祭祀与征战。这点充分体现古人对立春节气的看重。立春祭祀分为祭祀春神句芒和祭祀祖先。祭祀春神句芒。句芒在中国神话体系中是草木神和生命神,人面鸟身,执规矩,主春事。浙江地区立春前一日有迎春仪式,即抬句芒神出城上山。迎神时多举行有大班鼓吹、抬阁、地戏、秧歌、打牛等活动。从乡村进城后,人们夹道观看,争掷五谷,谓之看迎春。山东迎春祭句芒时,根据春神的着装情况来预告气候情况:戴帽表示春暖,无帽表示春寒,穿鞋表示春雨多,赤脚表示春雨少。江南一些地区,每家都于立春日在门口设立桌案,贴写有“迎春接福”的红纸,桌案中间放饭甑,饭盛得越满越好,表示“春神万万年”。饭甑两边各放新鲜青菜和豆腐,豆腐上插梅、松、竹,象征洁净、长青和富足。等到立春时刻一到,鸣放爆竹,行礼祭拜。仪式结束的,把青菜移栽到菜地或者大花盆中,以示春到。祭祀祖先。中国古代,许多地区在立春祭祀祖先,其供奉祖先的食品也很特殊。河南《汝阳县志》记载,要设春宴,吃春饼。有些地方把立春祭祀称为“咬春”。逐渐消失的立春礼俗,该引起我们反思当代年轻人,基本没有立春的概念,除了知道立春为二十四节气外,和平常的日子没有任何区别。目前立春,官方已基本没有任何纪念活动,民间,部分地区依然保留着“咬春”、“鞭春牛”等习俗。立春礼俗已不成体系,呈碎片化。其实,这应该当引起当代社会的反思。笔者看古代立春礼俗,充满对大自然的敬畏,仪式包含了深厚的精神和文化意涵。礼俗涉及到农耕、饮食、服饰等各方面的文化呈现,是我国文化浓墨重彩的一笔。我国正在提倡“文化自信”,迎春礼俗散发着浓郁的中国特有的文化色彩,与民生连接紧密,定会助力“文化自信”的推进。#立春#本文为作者原创部分礼俗记载资料来自网络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