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里可以治好白癜风 http://pf.39.net/bdfyy/bjzkbdfyy/导读:“九出正月,饿死老爷”,每年春节是“几九”,有没有“出九”?
“九出正月,饿死老爷”,这是在过去流传较广的一种农谚,虽然听起来有点夸张,但也是有几分道理的。
它的意思是说如果正月份的时候就已经“出九”了,那么这样的年景就不会太好,粮食的收成会受到影响,其结果就是穷苦人家没什么食物来充饥,然后一些老弱病残的人就可能忍饥挨饿而去世。那为何这样说呢?明年的正月是在“几九”,有没有“出九”呢?我们一起来了解下吧!
在搞清楚这个问题之前,我们有必要先来看看什么是“数九”,它是在古代民间流传的一种计算寒暖天气的一种方式,可以分为“夏九九”和“冬九九”,而如今“夏九九”基本快被人遗忘了,可是“冬九九“依然还流传很广。相信很多人都有听说过童谣“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而它说的就是“冬九九”。
“冬九九”是从冬至节气这天开始的,此后每隔九天为“一九”,即冬至这天和冬至后第八天为一九,冬至节气后第九天到十七天为二九,以此类推就是“三九”、“四九”一直到“九九”,也就是刚好经历过九个“九”共计81天之后冬天就结束了,迎来的就是温暖的春天,农民又要开始忙着春耕春种了。
有些人很好奇,为何都是从冬至节气这天开始数九,而不是从立冬这天数九呢?
其实吧,关于古代“数九”的起源于何时,也没有明确的记载,但是这个传统也由来已久了。之所以是从冬至节气开始数九,这也是古人长期的观察总结出来的经验。
众所周知,古人对天地自然是一直非常敬畏的,而且效法于天,取象于地,制定节气以识节律,制定历法而知时变;并且古人也认为气分阴阳,万物流转,人事通乎天文,大道成于自然。
而在我国传统哲学中的阴阳的消长,阳长阴消就象征暖来寒去。在传统文化中,九为极数,乃最大、最多、最长久的概念。九个九即八十一更是“最大不过”之数。“至阳之数”的积累意味着阴气的日益消减,累至九次也就到头了,也就意味着寒冷将过去,而春天就到来了。
同时立冬是冬季的第一个节气,意味着冬天到来了,但也并不是进入冬季就马上冷下来了。因为地表在下半年依然还存储了一大部分的热量,这也是入冬后不会感觉太冷,而真正的寒冷往往是在冬至节气以后,尤其是“三九”和“四九”期间,所以才从冬至节气数九,而不是立冬就开始数九了。
冬至是“二十四节气”中第22个节气,也是冬季的第四个节气,其交节时间是在每年的公历12月21-23日,以冬至这天为起点推算“九九”八十一天,即是在公历3月中下旬(春分前后)“出九”。
今年的冬至是在12月22日,其中“一九”是在12月22日-12月30日,“二九”是12月31日——年1月8日,以此类推“九九”是年3月4日——年3月12日。
而年的春节是在年1月23日(正月初一)——年2月5日(正月十五),这样就看得出来了春节期间是在“四九”和“五九”期间,因此春节期间是没有出九的,以此来看明年的年景是不错的。
古人之所以说“九出正月,饿死老爷”,是认为如果春节还没有结束,但却已经“出九”了,那么冬天就偏短,这样到了三四月份的时候容易出现倒春寒的天气,如此一来就对农业的危害很大,因此就有了“九出正月,饿死老爷”的说法。
其实吧,这里还有必要多说一句,那就是在古代的时候春节都是在“立春”节气这天开始的,并不是像现在这样是从正月初一开始的。而立春节气和数九也是有规律的,即“春打六九头,春打五九尾”,意思是说立春节气要么是在“六九”的头一天,要么是在“五九”的最后一天。
原因是节气和节气之间相隔差不多是15天左右,而“五九”的最后一天是在冬至节气后45天,因而冬至节气交节如果是该天上午10点之前,那么45天之后就是立春;而如果冬至时间是上午10点之后,则就是46天之后才是立春了。
而且关于这个在民间也有说法,比如“春打六九头,吃水像喝油,春打五九尾,吃油像喝水”。意思是说五九尾立春,当年的雨水充足,粮食会大丰收,可如果是在六九头立春,当年的粮食收成不会太好。
而在年立春就是在2月4日,当天是“五九尾”,按照老祖宗传下来的农谚来看,到时候粮食收成不会太好。不过在明年可不只是一个立春,在年尾也有一个立春,因为明年多了一个闰二月,所以是“双春年”。
俗话说“两春夹一冬,带毛贵如金”,预示着明年的年景也不会太好哦。但大家也不要过于担忧,因为农谚也不完全就是对的,仅供参考而已。
而且天气是变化莫测的,单单看一句谚语就来预测一整年的年景好坏,更是不理智的。何况我国的地域辽阔,各地的气候也有较大的差别,古人的这些农谚到了今天也未必准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