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里看白癜风最专业 http://pf.39.net/bdfyy/bjzkbdfyy/中国古代是一个农业社会,气候对农耕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因而中国古人对气候变化的研究十分关心。劳动人民根据月初、月中的日月运行位置和天气及动植物生长等自然现象,把一年平分为24等份。视太阳从春分点出发,每前进15度为一个节气。通常将冬至到夏至再到冬至之间的时间段(约.25日)也就是岁实(回归年),分割为24段(每段约15日2时5刻),每段起始于一个节气,依次为:冬至、小寒、大寒、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
24节气
为什么古代人民不使用更常见的阴历计法呢?中国古代的历法一直用的是阴历,主要是根据月相的变化来安排的。但这种历法对于农业的指导是不利的(阳历对于农事指导比较有利),因为农事、物候主要是根据太阳在地球上直射的位置来决定的,因此就需要利用另外的方法来指导农业生产,这就是古代人民不用阴历,而按24节气从事农业生产的原因。
24节气
我们现在普遍知道的是太阳和地球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着不停地公转和自转,通常把地球绕太阳的轨道称为黄道,而二十四节气正是按照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来划分的。首先,当太阳垂直照射赤道时定为“黄经零度”,即春分点。所以24节气不是具体的某一天,而是一个时刻。就像今天的冬至,按《中国天文年历》显示,11月7日19时32分迎来“立冬”节气。此时节,朔风起,地始冻,水始冰,天气一天天变冷,草木凋落,树叶飘零,一地金黄。
四季
“立冬”是进入冬季的第一个节气,从每年的11月7日或8日开始到22日或23日结束。立冬与立春、立夏、立秋一样,都是农历上表明一个新季节的开始。习惯上,我国民间常把这一天当作冬季的开始。当然,气象意义上的冬天尚未到来,人体感觉也还处在深秋时节。
立冬
立冬表示万物收藏,规避寒冷的意思。古籍《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说:“冬,终也,万物收藏也。”意思是说秋季作物全部收晒完毕,收藏入库,动物也已藏起来准备冬眠。一个“藏”字,尽显冬意。此时,物尽藏、农事休、人猫冬。
二十四节气出现的时间,最早可以追溯至春秋时期,该时期出现了仲春(春分)、仲夏(夏至)、仲秋(秋分)和仲冬(冬至)这四个节气的划分。《尚书.尧典》就有利用星辰正四时的方法。
而战国后期的《吕氏春秋》中已有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这八个节气的划分,通过八个节气对季节转换的标示,便有了四季的区分。经过了进一步的发展,直至秦汉时期,形成了完整的二十四节气概念,其中完整出现二十四节气记载是在淮南王刘安组织修撰的《淮南子》中。而邓平等制定的《太初历》,最终明确了二十四节气的天文位置,将其正式订于历法。
今天我们很多人不用参与土地劳动,也不用记着24节气去安排农业生产。但是不应该忘记中国古代先民的集体智慧。这里有古代人民效法自然、顺应自然、利用自然的观念,天人合一的感悟,及中国人对宇宙、自然的独特认识,都是先人们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