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糜尿鉴别诊断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诗歌月刊所发田禾的诗,还真不错,现代 [复制链接]

1#
中科助力健康中国 http://www.zhutihunli.com/

《诗歌月刊》发表了田禾的组诗“节气帖”,选了《立春》、《惊蛰》、《谷雨》、《夏至》、《白露》5首诗,外加一篇黄自华的评论《泥土的原音》。首先,这组诗的主题就不错,二十四节气是传统文化的结晶,确实值得写进诗里。

图片来源于《诗歌月刊》

这组诗的第一首当然是《立春》了,这确实是一幅立春时的景象。“落了一个冬季的雪停了/但山顶的残雪,还没有融完”,有残雪,有薄冰,有晨雾。有奶奶,有小鸟,有玉兰,有父亲,有油菜,有锄头……春天在萌动,万物在复苏。

图片来源于《诗歌月刊》

在这首诗里,“山前有雾/盘山路像短了一截”,很是形象。在山区有雾的早晨,山路确实就像突然短了一截,隐入了天空之中。而诗的结尾,“门角的那张锄头/始终挂不到墙上去”,表明了人们不停劳作的勤奋。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其实没有什么节气之分,每一天都像在重复,但又是新的开始。

如果说《立春》主要表现的是“静”,那么《节气贴》的第二首诗《惊蛰》,主要表现的就是“动”了。赶路、惊雷、塌方、带着响儿、奔跑、惊慌失措……这确实是“带着响儿”的世界,一切都在动,快速地动,原因就在于这个“惊”字上。

图片来源于《诗歌月刊》

所以,田禾这组诗读完后的感觉,是真不错。很形象,各个节气特点鲜明。而诗中的一些句子,又让人印象深刻。所有的诗,都没有故作高深,读来也容易让人明白。读者自然会在回忆里搜索这些节气的场景,然后与诗进行比较。

这就是现代诗该有的样子吧?语句通俗,但并非大白话,有节奏感。有点睛之笔,有意味,看似寻常的场景,用诗歌描绘出来,让人既体会到了节气的美,也体会到了现代诗的美。写出这样的诗,显然并不是容易的事。

各个节气的特点,必须了然于心。而诗中的每一句,甚至每一个词都是斟酌了一番的。但这样的斟酌,又不能留下痕迹,给人以故意而为用力过猛之感,把握这个度,其实是不容易的。

估计有人会说,这不是诗。确实,不少人总是以传统诗词的标准来衡量现代诗,那缩有的现代诗就都不是诗了。但现代诗既然已经出现了,而且走过了百年历史,全盘否定应该是不行的。所以,读者也应该要试图去接受现代诗,而不是一味地抵触。

其实,现代诗并不好写。虽然不讲究平仄对仗,不讲究长短一致,不讲究押韵。似乎套在诗歌上的枷锁被砸烂了,诗歌似乎自由了。但这样的自由,并不意味着就好写,实际上是更难了。

传统诗词,你只要句子样式成了,押韵注意了,看起来就是一首诗词。也就是说,传统诗词就像有了一个固定都模子,模子做出来的东西,就有了诗词的样子了。但现代诗没有了这种形式上的界定,只能靠内容,让读者感觉到这是一首诗,这难度不就增加了吗?

再打个比方吧,传统诗词像是有固定的包装盒,不看内容,只看外观,就知道这是诗词。而现代诗是散装的,没有包装盒,要让人尝出诗的味道,确实难度增加了。所谓“酒香不怕巷子深”,前提是有“酒香”。现代诗这种“散装”的作品,必须要有“酒香”才能吸引人。

所以,那种认为现代诗更好写,更自由的观点,只是看到了“盒子”被撕了。但没了包装盒,未必就是好事,要吸引人就更难。就比如我们到超市里去买东西,是喜欢盒装的还是散装的东西?

一百年来,对于现代诗的争议就没有断过。特别是这些年来,争议更是占了主体。除了一些人为的原因外,主要就是现代诗没有“包装盒”,也就是现代诗的标准没有定出来。相差极大的两样东西,竟然是同一个产品?消费者早被吓走了,哪还敢买?

田禾的《节气帖》确实写得不错,现代诗也许就应该是这样的。语句通俗但不庸俗,白话但不口水,形象能引起共鸣,读完能让人回味。没有用力过猛的炫技,没有故作高深的沉思,似乎是漫不经心地道来,其实是精心组织的述说。

读者朋友们,也不要要求太多,过于挑剔。就像我们去超市,觉得这也不好,那也不行,最后只能空手而归了。所以,对于现代诗,我们也不能用完美去要求。读到一些不错的现代诗,还是应该肯定的。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