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白癜风医院那家好 http://m.39.net/pf/a_4323074.html什么是脾气下陷基本内容
脾气亏虚,升举无力,气反下陷,临床以精神倦怠;脘腹重坠作胀,食入益甚为主要表现的证。常见于崩漏、脱肛、阴挺、久泻、久痢,以及西医的慢性肠炎、胃下垂、子宫脱垂、肾下垂等疾病。脾位于中焦,根据五脏配五方的理论,脾属于中央,所以脾气又称为中气,脾气下陷又称为中气下陷。 脾气下陷证多为脾气虚证的进一步发展,饮食劳倦或久痢久泻损伤中气,导致脾气不足,升举无力,则清气不能上升,而反下陷为患,形成脾气下陷证。 脾气下陷证的临床表现主要为:脘腹重坠作胀,食入益甚,或便意频数,肛门重坠;或久泻久痢,甚至脱肛;或崩漏下血,或子宫脱垂;或小便混浊如米泔水;或少气乏力,肢体倦怠,声低懒言,头晕目眩,体形消瘦,面色萎*,舌淡苔白,脉弱。这些临床症状体现了两个方面的病理变化:一为脾气下陷,升举无力,气失固摄;一为脾气不足,运化失健,气血生化无源,机体失养,功能活动低下。临床上根据或泻,或痢,或脱肛,或崩漏,或子宫脱垂等气失固摄、升举无力的不同表现,诊断为不同疾病。
病因病机
多因饮食劳倦,损伤脾胃,以致脾胃气虚,运化无权,清阳下陷所致。正如李东垣所说:“皆有脾胃先虚,而气不上行之所致也”(《脾胃论》)。脾胃为营卫气血生化之源,脾胃气虚,纳运乏力,故饮食减少,少气懒言,大便稀薄;脾主升清,脾虚则清阳不升,中气下陷,故见肛脱、子宫下垂等。清阳陷于下焦,郁遏不达则发热;气虚腠理不固,阴液外泄则自汗。
其形成原因主要有:脾气虚发展,久泄久痢,久病体虚,劳累过度。以上诸因,引起脾气亏虚、升举无力,反而下陷,导致中气下陷。
本证大多由脾气虚发展而来。《诸病源候论?痢疾诸候?脱肛候》:“肛门大肠候也,大肠虚冷,其气下冲者,肛门反出。亦有因产用力努偃,气冲其肛,亦令反出也。”《诸病源候论?妇人杂病诸候?阴挺出下脱候》:“胞络伤损,子脏虚冷,气下冲则令阴挺出,谓之下脱。亦有因产而用力偃气而阴下脱者。诊其少阴脉浮动,浮则为虚,动则为悸,故脱也。”
临床表现
多兼有气虚和气陷两种证候的临床表现。往往会出现饮食减少,体倦肢乏,少气懒言,面色萎*,头晕眼花,大便稀溏,舌质淡,脉虚,以及脱肛、子宫脱垂、久泻久痢、阴挺等。伴有头晕目眩,肢体困重倦怠,声低懒言。多见于胃下垂、肾下垂、子宫下垂、脱肛及慢性肠炎、慢性痢疾等病。
.脘腹重坠作胀,食入尤甚──脾气虚升举无力内脏下垂,进食胃腑重坠更甚。
.便意频数,肛门重坠──中气下陷。
3.久痢不止,甚或脱肛──久痢脾气虚甚,不能固摄。
4.子宫下垂──脾气升举无力。
5.尿浊如米泔──脾虚气陷精微不能输布而下流膀胱。
6.少气乏力,肢体倦怠,声低懒言──全身机能减退。
7.头晕目眩──清阳不升。
8.舌淡苔白──脾气虚弱。
9.脉弱──脾气虚弱,不能营养血脉。
鉴别诊断
中气下陷证与脾气虚证鉴别:
.脾气虚证
有脾气虚的病理基础(病程长、食少、便溏、疲乏),其证以食后腹胀、大便溏薄、水肿为特点。
.中气下陷证
临床可见脾气虚证的一般临床症状,证见脘腹重坠作胀,食后益甚,便意频数,肛门重坠,久泄久痢,甚则脱肛,子宫脱垂,胃下垂,小便混浊如米泔。其证以胀、坠、久泻等气陷的特征表现
辨证施治
辨证要点:脾气虚证和脏器下垂为主要辨证依据。
症候分析:清阳之气不升,则自觉气短气坠头晕眼花;气陷而机体失却营精的充养,则见神疲乏力,形体消瘦,脾失健运,水谷精微下趋,则见大便稀溏、小便混浊。气陷无力升举,不能维持脏器正常位置,故见脘腹坠胀,甚至出现内脏下垂。清阳陷于下焦郁遏不达则发热,气虚腠理不固,阴液外泄则自汗。治法:补中益气,升阳举陷。方剂:补中益气汤。方药:*芪、甘草、人参、当归、橘皮、升麻、柴胡、白术。
补中益气汤《脾胃论》卷中:补中益气汤
处方*耆甘草(炙)各.5克人参(去芦)0.9克当归身0.6克(酒焙干或晒干)橘皮(不去白)0.6~0.9克升麻0.6~0.9克柴胡0.6~0.9克白术0.9克
药理作用()对子宫、心肌、小肠等不同器官的药理作用《天津医药杂志》():4~,本方对在体或离体子宫及其周围组织有选择性兴奋作用,尤其是加入益母草、枳壳等药物时,其作用更为突出。小量补中益气汤可以兴奋心肌,过量则呈抑制作用。对小肠的作用较复杂,当蠕动亢进时呈现抑制作用,使之蠕动减慢,张力降低;肠管处于抑制状态时,则使之蠕动增强。从而证实了本方具有双向调节作用。从实验中还可看出,在有升麻、柴胡的制剂中,对动物的作用明显。而去掉升、柴时,其作用减弱,说明此二药能增强其它药物之作用强度,尤以对肠蠕动作用更为明显。()抗基因突变及抗肿瘤作用《中成药研究》():7,本方的抗基因突变和抗肿瘤作用,强于四君子汤。同时,本方还能调节机体免疫功能,延长动物存活时间。提示在临床上使用抗肿瘤化疗药物时,配合应用本方,可提高疗效,降低化疗药物毒副反应。
功能主治
补中益气,升阳举陷,主脾胃气虚,少气懒言,四肢无力,困倦少食,饮食乏味,不耐劳累,动则气短;或气虚发热,气高而喘,身热而烦,渴喜热饮,其脉洪大,按之无力,皮肤不任风寒,而生寒热头痛;或气虚下陷,久泻脱肛。现用于子宫下垂;胃下垂或其它内脏下垂者。
病甚劳役、热甚者,*耆加至3克,咳嗽者,去人参;腹中痛者,加白芍药.5克、炙甘草.5克;若恶热喜寒而腹痛者;再加*芩0.6~0.9克;恶寒冷痛,加桂心0.3~0.9克;头痛,加蔓荆子0.6~0.9克;痛甚者加川芎0.6克;顶痛、脑痛,加藁本0.9~.5克。
用法用量上药哎咀,都作一服。用水毫升,煎至50毫升,去滓,空腹时稍热服。
注意阴虚内热者忌服。
备注方中*耆补中益气、升阳固表为君;人参、白术、甘草甘温益气,补益脾胃为臣;陈皮调理气机,当归补血和营为佐;升麻、柴胡协同参、耆升举清阳为使。综合全方,一则补气健脾,使后天生化有源,脾胃气虚诸证自可痊愈;一则升提中气,恢复中焦升降之功能,使下脱、下垂之证自复其位。
摘录《脾胃论》卷中
.用方要点:本方为补气升阳,甘温除热的代表方。临床应用以体倦乏力,少气懒言,面色萎*,脉虚软无力为辨证要点。
.现代运用:本方常用于治疗内脏下垂、久泻、久痢、脱肛、重症肌无力、乳糜尿、慢性肝炎等;妇科之子宫脱垂、妊娠及产后癃闭、胎动不安、月经过多;眼科之眼睑下垂、麻痹性斜视等属脾胃气虚或中气下陷者。
3.慢性胃炎:本方随证加减治疗慢性胃炎患者56例,与胃复春治疗56例对照,疗程为6周。临床疗效评价以症状全部消失,半年至年内未复发,胃镜检查胃黏膜正常为痊愈标准。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8.%,对照组为48.%,且治疗组幽门螺杆菌清除率亦优于对照组。(《亚太传统医药》04年第期)
4.胃下垂:本方随证加减联合消食口服液治疗胃下垂患者30例,与多潘立酮治疗组30例对照,疗程为个月。临床疗效评价以体重增加、食欲正常、腹部坠胀感等症状消失,腹背肌力增强,恢复正常工作和劳动,X线钡餐示胃体恢复生理位置,胃及十二指肠未发现异常为痊愈指标。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0%,对照组为83%。(《湖北中医杂志》04年第3期)
5.术后发热:本方结合常规术后处理治疗外科术后发热49例,与单纯常规术后处理治疗组48例对照,用药直至体温恢复正常。临床疗效评价以患者体温恢复正常且气虚症状积分较治疗前减少95%以上为痊愈。结果:治疗组患者平均退热时间为0.48±3.8小时,总有效率为96.96%;对照组患者平均退热时间为3.45±3.08小时,总有效率为89.58%。(《亚太传统医药》04年第期)
6.重症肌无力:本方随证加减联合西药治疗重症肌无力患者4例,与单纯西药(泼尼松、吡啶斯的明)治疗组4例对照,疗程为3个月。临床疗效评价以患者症状和体征全部消失,恢复正常工作,3个月无复发为痊愈标准。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57.%,对照组为4.3%。(《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03年第7期)
7.子宫脱垂:本方加味治疗子宫脱垂患者30例,与盆底组织支持疗法治疗组8例对照,疗程为4日。临床疗效评价以症状、体征消失或基本消失为治愈标准。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86.67%,对照组为55.56%。(《实用中医内科杂志》03年第8期上)
8.口腔溃疡:本方加味联合中药制剂漱口水治疗复发性口腔溃疡患者33例,与西药(维生素B、维生素C、葡萄糖酸锌口服液)治疗组30例对照,疗程为周。临床疗效评价以溃疡愈合,黏膜光滑无瘢痕,间歇期延长至6个月以上不复发为治愈标准。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6.96%,对照组为83.33%。(《浙江中医杂志》04年第5期)
9.崩漏:本方加味治疗脾虚型崩漏患者60例,与宫血停颗粒治疗组60例患者对照,疗程为7~4日。临床疗效评价以阴道出血3-5日内停止为痊愈标准。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3.33%,对照组为73.33%。(《中国民族民间医药》04年第9期)
0.骨质疏松:本方加味治疗老年性骨质疏松患者30例,与龙牡壮骨颗粒治疗组30例患者对照,疗程为周。临床疗效评价以疼痛完全消失,骨密度较治疗前升高%以上为显效标准。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86.7%,对照组为60%。两组治疗后骨密度均较治疗前提高,且治疗组结果优于对照组。(《陕西中医》03年第期)
.便秘:本方联合凯格尔训练治疗功能性便秘30例,与西药聚乙二醇(福松)治疗组30例对照,疗程为周。观察患者排便困难情况,粪便性状,排便时间、下坠、不尽、胀感、频度,腹胀等症状,并进行评分。临床疗效评价以便秘症状明显好转,症状积分较治疗前降低70%以上为显效标准。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83.3%,对照组为66.6%,且排便不尽感方面治疗组效果优于对照组。(《福建中医药大学学报》04年第5期)
脾胃虚寒
脾胃虚寒,为中医名词术语。是指脾胃阳气虚衰,阴寒内盛所表现的证候。包括脾阳虚和胃阳虚(亦有认为单指脾阳虚),多因饮食失调、过食生冷、劳倦过度、或久病或忧思伤脾等所致。脾阳虚证可见纳呆腹胀、脘腹痛而喜温喜按、口淡不渴、四肢不温、大便稀溏、或四肢浮肿、畏寒喜暖、小便清长或不利、妇女白带清稀而多,舌淡胖嫩,舌苔白润,脉沉迟等。胃阳虚常因天气变冷、感寒食冷品而引发疼痛,疼痛时伴有胃部寒凉感,得温症状减轻。胃痛隐隐,绵绵不休,冷痛不适,喜温喜按,空腹痛甚,得食则缓,劳累或食冷或受凉后疼痛发作或加重,泛吐清水,食少,神疲乏力,手足不温,大便溏薄,舌淡苔白,脉虚弱。胃阳虚证以胃失和降症状及阳虚证表现为辨证要点,脾阳虚证则以脾虚失运见症和虚寒证表现为辨证要点。
病因
脾胃虚寒的主要病因是饮食习惯不良,如饮食不节制、经常吃冷饮或冰凉的食物等,再加上生活节奏快,精神压力大,更易导致胃病。脾胃虚寒也可由脾胃气虚发展而来。《济生方·脾胃虚寒论治》:“夫脾者,足太阴之经,位居中央,属乎戊己土,主于中州,候身肌肉,与足阳明胃之经相为表里。表里温和,水谷易于腐熟,运化精微,灌溉诸经。若饮食不节,或伤生冷,或思虑过度,冲和失布,因其虚实,由是寒热见焉。方其虚也,虚则生寒,寒则四肢不举,食欲不化,喜噫吞酸,或食即呕吐,或卒食不下,腹痛肠鸣,时自溏泄,四肢沉重,举多思虑,不欲闻人声,梦见饮食不足,脉来沉细软弱者,皆虚寒之候也。”总括以上诸因,主要由以下两个方面导致脾胃阳气虚衰,阴寒内盛,形成脾胃虚寒证:一由脾胃气虚发展而来;二因过食生冷,损伤脾阳、胃阳。
临床表现
胃痛隐隐,绵绵不休,冷痛不适,喜温喜按,空腹痛甚,得食则缓,劳累或食冷或受凉后疼痛发作或加重,泛吐清水,食少,神疲乏力,手足不温,大便溏薄,舌淡苔白,脉虚弱。
若以脾阳虚衰证候为主时可见:腹胀纳少,腹满时减,腹痛喜温喜按,口泛清水,大便溏薄清稀,四肢不温,或肢体困重,或周身浮肿,小便不利,或白带量多质稀,小腹下坠,腰腹酸沉。舌淡胖,苔白滑,脉沉迟无力。
脾胃虚寒证,以脾失健运和寒象表现为辨证要点。脾阳不足,运化失健,则腹胀纳少;阳虚阴盛,寒从中生,寒凝气滞,故腹痛喜温喜按;阴寒之气内盛,水湿不化,见口泛清水,大便溏泄,甚则完谷不化,小便不利,水肿。妇女带下清稀、腰腹酸沉,属寒湿下注。
辨证施治
治疗原则采用温中健脾,代表方剂为理中汤。但在中医不少书籍中,人们常常将小建中汤证、理中汤证、香砂六君子汤证、香砂养胃丸证统称为脾胃虚寒(中焦虚寒)证。这四个方证虽然相似,均表现胃痛喜温喜按,或饥时痛甚、得食暂缓。不思饮食,乏力、苔薄白、脉虚等共同症状。
香砂六君子汤证,属气虚,气不足便是寒,但寒轻微,且兼痰湿、气郁,痛喜轻按,重按痛反增,脘腹胀闷,嗳气吞酸,便溏、苔白润等。胃胀甚于痛,重按痛增为辨证要点。
理中汤证,乃中阳不振兼寒湿,症见痛喜轻按,畏寒喜热食,得冷则痛剧,脘腹痛比前香砂六君子汤证为重。痛甚于胀是辨证要点。
小建中汤证,系中阳虚兼营阴弱(即中焦阴阳两虚症),症见痛喜重按,口稍干,大便正常或稍干,手足心热与喜暧畏寒征象并存,以痛喜重按为辨证要点。
上述药方同治脾胃虚寒证,但同中有异,临证不可混淆。属阴阳两虚者用小建中汤,为温润法(*芪建中汤、当归建中汤亦属此列);理中汤及其衍化方(附子理中、桂附理中则温中之力更强)为代表方,若小建中汤证误用理中汤则温燥伤阴;若该用理中汤反错投小建中汤,则柔润恋寒湿。同样,理中汤误用于香砂养胃丸证,则不能健脾袪湿、和胃畅中、芳香化浊、消胀除满。临症当辨析无疑而后用之,方能药证合拍,共奏温中散寒、补益脾胃之功。
附方升阳益胃汤
组成*芪、半夏、人参、甘草、独活、防风、白芍、羌活、橘皮、茯苓、白术、泽泻、柴胡、*连、生姜、大枣。
功用益气升阳,清热除湿。
主治脾胃气虚,湿郁生热证。怠惰嗜卧,四肢不收,肢体重痛,口苦舌干,饮食无味,食不消化,大便不调。
附方升陷汤
组成生*芪、知母、柴胡、桔梗、升麻。
功用益气升陷。
主治下陷证。气短不足以息,或努力呼吸,或气息将停,危在顷刻,脉沉迟微弱。
附方举元煎
组成人参、*芪、炙甘草、升麻、白术。
功用益气升提。
主治气虚下陷,血崩血脱,亡阳垂危证。
化裁方之间的鉴别
以上三方与补中益气汤立意有相同之处,即重用补脾益气药物,配伍举陷升提之品。其中升阳益胃汤重用*芪,并配伍人参、白术、甘草补气养胃;柴胡、防风、羌活、独活升举清阳,祛风除湿;半夏、陈皮、茯苓、泽泻、*连除湿清热;白芍养血和营。适用于脾胃气虚,清阳不升,湿郁生热之证。升陷汤重用*芪配伍升麻、柴胡以升阳举陷;并以知母之凉润,以制*芪之温;桔梗载药上行,用为向导,主治胸中大气下陷之证。对脾肺虚极者,可酌加人参以加强益气之力,或更加山茱萸以收敛气分之耗散。举元煎用参、芪、术、草益气补中,摄血固脱,辅以升麻升阳举陷,适用于中气下陷,血失统摄之血崩、血脱证。
在这里我为什么分析脾胃虚。
一、五脏之一
脾位于中焦,在膈之下,胃的左方。《素问·太阴阳明论》说:“脾与胃以膜相连”。脾的主要生理功能是主运化,统摄血液。脾胃同居中焦,是人体对饮食物进行消化、吸收并输布其精微的主要脏器。人出生之后,生命活动的继续和精气血津液的化生和充实,均赖于脾胃运化的水谷精微,故称脾胃为“后天之本”。脾气的运动特点是主升举。脾为太阴湿土,又主运化水液,故喜燥恶湿。
、脾在体合肌肉而主四肢,
脾在体合肉,是指脾气的运化功能与肌肉的壮实及其功能发挥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如《素问·痿论》说:“脾主身之肌肉。”全身的肌肉,都有赖于脾胃运化的水谷精微及津液的营养滋润,才能壮实丰满,并发挥其收缩运动的功能,正如张志聪注释《素问·五藏生成》所说:“脾主运化水谷之精,以生养肌肉,故主肉。”脾胃的运化功能失常,水谷精微及津液的生成和转输障碍,肌肉得不到水谷精微及津液的营养和滋润,必致瘦削,软弱无力,甚至痿废不用。健脾胃生精气是治疗痿证的基本原则,《素问·痿论》称为“治痿独取阳明”。
四肢与躯干相对而言,是人体之末,故又称“四末”。人体的四肢,同样需要脾胃运化的水谷精微及津液的营养和滋润,以维持其正常的生理活动,故称“脾主四肢”。脾气健运,则四肢的营养充足,活动轻劲有力;若脾失健运,转输无力,则四肢的营养缺乏,可见倦怠无力,甚或痿废不用。所以《素问·太阴阳明论》说:“四肢皆禀气于胃而不得至经(径至),必因于脾乃得禀也。今脾病不能为胃行其津液,四肢不得禀水谷气,气日以衰,脉道不利,筋骨肌肉皆无气以生,故不用焉。”即是说明四肢的功能正常与否,与脾气的运化和升清功能是否健旺密切相关。
、在窍为口,其华在唇
脾开窍于口,是指人的食欲、口味与脾的运化功能密切相关。口腔在消化道的最上端,主接纳和咀嚼食物。食物经咀嚼后,便于胃的受纳和腐熟。脾的经脉“连舌本,散舌下”,舌又主司味觉,所以,食欲和口味都可反映脾的运化功能是否正常。脾气健旺,则食欲旺盛,口味正常,如《灵枢·脉度》说:“脾气通于口,脾和则口能知五谷矣。”若脾失健运,湿浊内生,则见食欲不振,口味异常,如口淡乏味、口腻、口甜等。
脾之华在唇,是指口唇的色泽可以反映脾气功能的盛衰。如《素问·五藏生成》说:“脾之合,肉也;其荣,唇也。”《灵枢·五阅五使》说:“口唇者,脾之官也。”脾气健旺,气血充足,则口唇红润光泽;脾失健运,则气血衰少,口唇淡白不泽。
3、在志为思
脾在志为思,是指脾的生理功能与思志相关。思即思虑,属人体的情志活动或心理活动的一种形式,与思维、思考等概念有别。思虽为脾志,但与心神有关,故有“思出于心,而脾应之”之说。正常限度内的思虑,是人人皆有的情志活动,对机体并无不良影响。但思虑过度,或所思不遂,则会影响机体正常的生理活动,并且主要影响气的运动,导致气滞或气结。从影响脏腑的生理功能来说,思虑太过,最易妨碍脾气的运化功能,致使脾胃之气结滞,脾气不能升清,胃气不能降浊,因而出现不思饮食、脘腹胀闷、头目眩晕等症。
4、在液为涎
涎为口津,即唾液中较清稀的部分,由脾精、脾气化生并转输布散,故说“脾在液为涎”。涎具有保护口腔黏膜,润泽口腔的作用,在进食时分泌旺盛,以助谷食的咀嚼和消化,故有“涎出于脾而溢于胃”之说。在正常情况下,脾精、脾气充足,涎液化生适量,上行于口而不溢于口外。若脾胃不和,或脾气不摄,则导致涎液化生异常增多,可见口涎自出。若脾精不足,津液不充,或脾气失却推动激发之能,则见涎液分泌量少,口干舌燥。
5、与长夏之气相通应
五脏应四时,脾与四时之外的“长夏”(夏至~处暑)相通应。长夏之季,气候炎热,雨水较多,天阳下迫,地气上腾,湿为热蒸,蕴酿生化,万物华实,合于土生万物之象,而人体的脾主运化,化生精气血津液,以奉生身,类于“土爰稼穑”之理,故脾与长夏,同气相求而相通应。长夏之湿虽主生化,而湿之太过,反困其脾,使脾运不展。故至夏秋之交,脾弱者易为湿伤,诸多湿病由此而起。又因时逢炎夏,湿与热兼,湿热交相为病,多见身热不扬、肢体困重、脘闷不舒、纳呆泄泻等湿热交结不解的症状。治疗应因时制宜,除湿而热自退,所谓“湿去热孤”之法。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